來源: 東林慈善 發佈時間: 2011-02-17
“生似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生命的尊貴就是活得有意義,好似享受夏花之絢爛;死得很莊嚴,如同欣賞秋葉之靜美。如果老病已不可逆轉,死亡已不能避免,那麼,坦然的面對,以追求寧靜的善終,是最佳的選擇。
人生就如一條環行的跑道,生命的起點也是生命的終點。可是人們對於生命的起點總是充滿喜悅和歡笑,激蕩著希望和熱情只因生命的粉嫩呱呱而來,但對於回到終點卻是內懷恐懼和不安,浸潤著無望和冷漠只為生命的褶皺呻吟而去。卻不知,踏波降生與絕塵而逝同為輪回生命河水的流淌,此一生的起點不過是上一生的終點,而臨近終點的人生歷程又決定著下一世的軌跡,是劫難輪回還是輝煌超越?
因此關注耄耋老人與關注墜地嬰兒同樣重要。而老年的身心更是脆弱和無力,更需要得到他人的護理和幫助,同時需要整個社會的關懷。儘管衛生保健系統不斷有技術革新,但一般醫院對於臨終的人來說,卻沒有強調減輕病人的痛苦和提供尊嚴。20 世紀60-70 年以來,各國才逐漸成立臨終關懷機構,它讓老人尊嚴、舒適的到達人生彼岸,它的宗旨是尊重生命,是社會文明的標誌。而宗教的臨終關懷卻遠遠早於世間的關懷機構,特別是佛教,最早的臨終關懷機構,就是設在印度祇洹精舍之‘無常院’,目的在使病患者領悟:萬法皆因緣所生,無常、無我之理,從而得到解脫涅磐的境界。佛教傳入中國,各禪林更設有‘安樂堂’或‘涅槃堂’、‘喜樂塔院’、‘如意療’或‘安寧病房’,專為病患服務。近代未法時期,淨宗興盛,大都設有“往生堂”等,使臨終者能興起往生極樂世界之想,此乃根據淨土宗理念而來。如《無量壽經》言: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又如《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言:
——又舍利子,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彼佛名)聞已思維,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繫念不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佛教淨土宗的臨終關懷即是效法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發願為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做臨終關懷,在眾生最危急的時刻——臨終時,帶領清淨大海眾菩薩來護佑眾生,所謂“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使眾生臨終時免受身心劇苦,“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永離輪回!
我們身為佛弟子,自當效佛陀行願,盡力對孤苦無助、身心焦脆的老人予以生理的護理、人性的關懷和淨土宗理念的引導,使他們在生活上能得到更好的照顧,同時在心靈和信仰上予以佛法的洗滌和正確的指導,因此佛教淨土宗的臨終關懷不僅僅是給臨終者一點點安慰,而是要堅固老人的信願,一心依靠阿彌陀佛;助老人以佛號感應阿彌陀佛願力,刹那脫離輪回,往生淨土;譬如火中生蓮花,煩惱成菩堤,使在苦難中受盡折磨,渴望救助,面臨絕境的“最悲苦眾生”,轉眼往生淨土,成為:得大自在,大解脫,福慧雙全,神通具足,能救別人之苦難的“最偉大的菩薩”,誠不可思議。
讓老人在臨終時獲得安寧、平靜、舒適,到達安樂的淨土,讓家屬在老人命終後沒有留下任何遺憾和陰影。我想,效法彌陀,利益眾生,成就無邊功德的方法莫過於此,凡佛弟子當于此盡心也!
(撰文/東林慈善安養院理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