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分類

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

現代人如何才能做到老實念佛


                                                                                來源:大安法師博客  分類:法師答疑

居士淨土宗祖師讓我們老實念佛,以前的古人比較淳樸,還能做到,但現在的人卻並非能做到這“老實”兩字。請問法師,針對現代人福德淺薄,心浮氣躁的根性,有什麼切實可行的辦法,能讓我們做到老實念佛?
法師老實念佛要加上一個“死盡偷心”,要把這個認為修行還要靠其他的法門可能更好,比淨土法門更殊勝的這些念頭要放下。在這個末法時代,我們既然知道福德淺薄,心浮氣躁,這樣的一個根性決定了我們靠自己力量解決不了煩惱的問題,就是斷見思惑。斷見思惑斷不了,生死輪回出不去。現在對我們修行來說,首先要解決出離輪回的問題,往生淨土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了,你還在這裏輪轉不休,那就是非常可怕,這叫輪回路險。
那麼在解決輪回的這條道路上,我們就辨思一下通俗的法門和淨土特別法門的一個可行性,我們就會發現,唯有靠淨土的特別法門,仰靠彌陀願力,才能令我們這些心浮氣躁的眾生得以往生。如果對“生死心切,生命無常,三界火宅”有刻骨銘心的感受,我們慢慢地就會老實下來,就不再是這山望到那山高了,不再朝三暮四了。所以祖師大德都讓我們死盡偷心,莫換題目。

2012年10月8日 星期一

東林寺2012年十一精進佛七(三)


                                                                 來源:東林寺網路部    作者:慧海    分類:祖庭信息
    2012107日,東林祖庭十一佛七法會進入最後一天,淨業行人並沒有因此而有所懈怠,大眾黎明即起,經行不輟,各堂口燈火通明,佛號朗朗,即使早齋時佛號也未間斷,大眾輪流過堂,經行不止,佛號不息。淨業行人的淨土情懷與精進精神令人稱歎。             
七天以來,佛七經行人數保持在2000人以上。在經行人群中,上有八十歲的老者,下有六、七歲的兒童,年齡階段在中老年以上者占經行人數的三分之二。女眾明顯多於男眾,在家眾占經行人群極大多數。經行者多有厭離娑婆之苦、欣求極樂之樂的淨土情懷,其中也有求速消災障、遠離病痛惡難者。在東林新念佛堂,記者數次得見一位身著海青的男眾面目臃腫怪異,右眼暴突而化膿流水者,為了不影響到他人經行,此行者自己悄然坐在念佛堂外間的休息室角落裏獨自念佛,默默的為自己的病痛康復而回向和祈願。惟願這位災障深重的行者能夠仰賴阿彌陀佛的救苦悲願與大眾經行念佛的功德早離病苦,業障消除,恢復健康。 
此次佛七經行法會從各方面來看都是頗有成效的,許多淨業行人在經行中念出了法喜,從而加強了信願念佛、求生淨土的信心。也有許多淨業行者克服了經行中身體所產生的種種不適與障礙,得以善始善終完成了七天的經行,將念佛成佛的金剛種子深深紮根、種植在自己八識田中。本次佛七法會接引大眾,能夠得以成功舉辦,得益于大安法師悲憫眾生的慈悲胸懷和東林常住的精心準備以及各位義工菩薩的傾力護持與奉獻,祖庭精進辦道與義工的奉獻精神使每一位參與經行法會的淨業行人內心充滿感激之情。 
107日下午230分,東林祖庭十一佛七法會進入尾聲,各經行堂口開始結七(解七)大回向,大眾長跪合掌唱誦《回向偈》後禮佛三拜並禮敬蓮宗歷代祖師以及天下弘揚佛法諸善知識,個人代為父母師長再禮佛三拜,伏冀現在者福慧增長,過去者得生淨土。 
 下午3時,東林祖庭2012年十一佛七經行法會圓滿結束。 

東林十一佛七進入第七天,淨業行人黎明即起,經行不怠

法堂在大回向中

107日下午2:30,東林十一佛七法會進入尾聲,法師領眾大回向
香光講堂(東林新念佛堂)在大回向中(一)
大雄寶殿在大回向中
白蓮舊社(老念佛堂)在大回向中

2012年10月7日 星期日

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必要前提

                                                                                       來源:大安法師博客  分類:法師開示


道德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必要前提,亦是個體立身成業的基石。
道德內蘊二重價值結構,“道”乃終極價值系統,無形無相,卻充塞天地,蘊入人心,為一切行為價值之源;“德”乃工具價值系統,是道在行為層面的外顯。道與德乃是體與用、理與事的關係。可知“道德”一詞含攝著人類的終極關懷與現實的踐履。縱觀中外文化發展史可知,道德水準的高低與該社會的文明優劣呈正比例相關。
我國自古以來,素以道為尊,以德立國。受儒家文化浸潤的國人,誠意正心,博施濟眾,明因慎果,慎獨自律。中國傳統社會賴此得以良性運轉數千年。降至現代,我國社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道德無序狀況(耳聞目睹以及傳媒所載的非道德行為,茲不贅述)。導致我國道德滑坡的原因眾多,其中最根本的一條就是:不少人不信因果,甚或嘲笑因果,認為誠實是傻冒,作惡即能幹。由這種心態的支配,一部分人便滑入肆無忌憚、胡作妄為的邪道,即便有法律禁令,也會鋌而走險。加之市場經濟驅使貪欲的熾盛,更是沖毀著本已脆弱的道德堤壩。亡失“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者(俗稱亡八字)越來越多,道德真空的現實觸目驚心。能否重建當代中國道德文化,不僅關係到我國市場經濟與現代化的發展,而且更關係到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的存亡盛衰。
  針對國人道德心態的敗壞,價值觀念的顛倒,首須倡明善惡因果報應思想。善惡因果律是儒佛聖人用來說明世界一切關係的基本理論,善因必產生善果,稱為善因善果;惡因必產生惡果,稱為惡因惡果。釋尊曉諭:“諸天人民蠕動之類,欲為眾惡,莫不皆然……不知修善,惡逆無道……故有貧窮下賤,乞丐孤獨,聾盲喑啞,愚癡弊惡,至有尪狂不逮之屬。又有尊貴豪富,高才明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佛說無量壽經》)意謂在這個世界中,天、人、畜生、餓鬼、地獄這五道的因果報應,種子與現行互熏的複雜格局,因果倚伏,了無差訛。作善得福,造惡得禍,禍福相倚,苦樂相繼,都是自作自受,沒有誰能夠代替。善人行善,能夠從快樂進入更殊勝的快樂,從智慧開啟更深廣的智慧;惡人造惡,將會從苦痛惡化為更慘的苦痛,從愚癡滑入更幽暗的愚癡。這些善惡報應的複雜情形,唯有五眼圓明的釋尊方能洞悉,並慈悲地加以宣說。自有佛教善惡因果律宣說以來,不知令多少亂臣賊子寒心,多少巨逆豪強落膽。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畏懼什麼呢?畏懼身後的惡名。然如果不信前生後世者,這種虛名對其人並無由畏懼而生起的約束力。唯示以人命無常,死後必受報應,不忠不孝之人,化作畜生、餓鬼,乃知用盡奸心詭計,付之一空;他生萬苦千愁皆我自造。回思虎鬥龍爭,爭權奪利之謀,不覺冰消瓦解。可見因果報應之抑惡揚善的功用,甚深且巨。 

文章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