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親平等,這是一個觀念。
就是一個修行人應做到對怨家對頭和自己親屬要有平等心,而且怨放在前面,親放在後面。還有一種就是怨從親起,這個怨,怨恨的念是從哪里開始的?就是從親開始的。他(文昌帝君)當時看得心裏非常驚訝,覺得這很難理解,怎麼怨從親起呢?等到以後靜心地觀察各種事情的事和理的迴圈,才知道佛的這種話是非常正確的,不是一個出世間的聖人是說不出來的,出世間的聖人才能夠把世間的這種前因後果、錯綜複雜的事情說清楚。
就戚夫人這個而言,在她生前,戚夫人生前,尤其是被呂後所害之後,肯定她的仇人,深仇大恨的仇人就是呂後了,但同時她會以漢高祖作為自己的恩人了,漢高祖劉邦對她非常寵愛。但是她不知道,這個呂後恨這個戚夫人,就是由於漢高祖對這個戚夫人的寵愛導致的,是不是?因為這個漢高祖對戚姬戚夫人的寵愛,寵愛得那麼深,以至於要把戚夫人的兒子把他扶到太子的位置上,當把一個戚夫人的兒子扶到太子位置上,這個呂後正夫人的兒子竟然要被放在一邊的時候,就這時這個呂後的這種恨,她內心的恨就永遠不能開解了,她就會恨戚夫人。如果當時漢高祖平淡對之,對戚夫人也像其他的妃子一樣地對待,那這個呂後也不至於對戚夫人有這麼大的怨恨、仇恨。
所以戚夫人以後被遭受那樣的奇禍,也就是緣於這種親,親愛所導致的。所以站在戚夫人的立場,她把呂後看成是仇人的話,那怎麼又能把漢高祖看成是恩人呢?呂後對她的恨就是由於漢高祖對她的愛導致的。你看以後作為漢文帝的,他的母親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她知道攪在這裏面非常危險,就告訴讓他的兒子趕緊封王之後到外面去了,外面永遠不再回來了,所以呂後對她沒有恨。所以這就是怨從親起的道理。這些都是格物之學了,都是把那種世間的怨恨,這種親愛的最本質的內涵展示出來了。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福和禍、怨和親都是可以轉化的,都是無常的,所以怨是從親裏面開始的。然後我們就得對親和怨本質的空性要有一個根本的把握,就要作平等的觀。平等觀什麼?就是作空性的觀。所以在這個世間無論誰對我們多麼好,無論誰對我們多麼地仇恨,都要作平等的空性的觀,夢幻泡影,而不要在世間的這種情執方面太執著,太執著就會導致很多複雜的格局。
——引自《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