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講堂精舍1宮殿樓觀2,皆七寶莊嚴,自然化成。複以真珠,明月,摩尼,眾寶,以為交絡3,覆蓋其上。內外左右,有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縱廣深淺,皆各一等。八功德水4,湛然盈滿,清淨香潔,味如甘露。黃金池者,底白銀沙。白銀池者,底黃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硨磲池者,底瑪瑙沙。瑪瑙池者,底硨磲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
注釋:
(1)精舍:精進修道者之居所,名為精舍。
(2)樓觀:重屋為樓,高臺之屋為觀。
(3)交絡:即網路。
(4)八功德水:具有八種功德的水,一澄淨,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除饑渴等過患,八長養諸根、四大增益。
今譯:
“極樂世界的講堂、精舍、宮殿、樓觀,都是用七寶所裝飾,自然變化而成的。又以真珠、明月珠、摩尼珠等眾寶所連綴起來的寶網,覆蓋在上面。諸往生者所住宮殿的內外左右,有很多浴池。浴池的大小,或有十由旬,或有二十、三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長度、寬度、深度,都是均等協調的。池中的八功德水,平靜充盈,清淨甘美,味如甘露。若是黃金池,則以白銀為底沙。若是白銀池,則以黃金為底沙。若是水精池,則以琉璃為底沙。若是琉璃池,則以水精為底沙。若是珊瑚池,則以琥珀為底沙。若是琥珀池,則以珊瑚為底沙。若是硨磲池,則以瑪瑙為底沙。若是瑪瑙池,則以硨磲為底沙。若是白玉池,則以紫金為底沙。若是紫金池,則以白玉為底沙。或有以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輾轉合成的寶池,即以相應的底沙相映飾。”
經文:
【其池岸上,有栴檀樹,華葉垂布,香氣普熏。天優缽羅華1,缽曇摩華2,拘牟頭華3,分陀利華4,雜色光茂,彌覆水上。彼諸菩薩,及聲聞眾,若入寶池,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即至於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頸,水即至頸。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還複,水輒還複。調和冷暖,自然隨意。開神悅體5,蕩除心垢。清明澄潔,淨若無形。寶沙映徹,無深不照。微瀾回流,轉相灌注。安詳徐逝,不遲不疾。】
注釋:
(1)天優缽羅華:即自然而有的青蓮華。
(2)缽曇摩華:即紅蓮華。
(3)拘牟頭華:即黃蓮華。
(4)分陀利華:即白蓮華。
(5)開神悅體:開顯神光,愉悅法體。
今譯:
“七寶池的岸上,有栴檀香樹,修條密葉與妙華,低垂散佈,交覆于池,香氣四溢,普熏十方。自然而有的青蓮華、紅蓮華、黃蓮華、白蓮華等,異色交錯,流光溢彩,遍滿覆蓋於池水之上。極樂世界的菩薩及聲聞聖眾,若進入七寶浴池,想要水沒過足踝,水便自然沒過足踝。想要水到達膝蓋,水便自然到達膝蓋。想要水流到腰部,水便自然流到腰部。想要水到頸部,水便自然到於頸部。想要水揚起來沐浴全身,水便自然淋浴全身。想要水還複如初,水便恢復如初。冷暖調和適中,隨人意願,自然滿足。神光開顯,法體愉悅,心靈的垢汙得以蕩除。池水清朗潔淨無有塵濁,好像看不到水的形狀。寶沙映照,清澈見底。陣陣漣漪,回漩而流,波光蕩漾,相互灌注。不快不慢,靜謐安然,徐緩流逝。”
經文:
【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或十力無畏不共法聲1,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眾妙法聲。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隨順清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隨順三寶力無所畏不共之法,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無有三途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安樂。】
注釋:
(1)十力無畏不共法聲:宣說佛果地上的十力、四種無畏和十八不共法種種功德之音聲。
今譯:
“池水的波瀾揚起無量自然微妙的音聲,隨著眾生的根機因緣,一一皆可聽聞。或者聽聞到讚歎佛寶功德的聲音,或者聽聞到讚歎法寶功德的聲音,或者聽聞到讚歎僧寶功德的聲音,或是聞到宣說禪定的聲音,宣說諸法性空無我的聲音,宣說大慈悲心的聲音,宣說波羅蜜的聲音,或是聞到宣說佛的十種智力、四種無畏、十八種不共法的聲音,宣說種種神通智慧的聲音,宣說八地菩薩無功用道的聲音,宣說諸法不生也不滅的聲音,宣說無生法忍的聲音,乃至十地菩薩蒙佛用甘露灌頂,並聞到宣說眾多微妙法的聲音。像這些聲音,稱合各人根機所需要聽聞的,使得大眾內心生起無量的歡喜。眾生聽聞到這些音聲,內心能夠隨順契合于清淨、脫離塵欲、不生不滅、真如實相的理體;能夠隨順契合於佛法僧三寶、佛的十種智力、四種無畏、十八種不共道法的無上功德;能夠隨順契合於具足神通智慧的菩薩眾與聲聞眾所修行的聖道。極樂國中,既沒有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之實,也沒有三惡道各種苦難之名,只有種種自然快樂的音聲,所以阿彌陀佛的國土,名字叫做安樂。”
按:極樂世界的德風、妙香、淨水、華樹等無情之物,皆可宣說妙法,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悉是阿彌陀佛為善巧度化眾生,變化所作。向吾人展示出依正不二,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的果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