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分類

2011年3月5日 星期六

淨土法門的特別之處


淨土法門在佛的一代時教當中被稱為特別法門,所謂勝異方便,殊勝特別方便。淨土法門與通途法門之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可以融通的。蕅益大師有一句話,淨土法門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 
通途法門要修戒定慧,要修六度萬行,心淨則佛土淨……而淨土法門,也要修淨業三福,也得要持戒,念佛也包含著止觀和定慧,所以它跟通途法門有共同之處。這是豎與一切法門渾同
同時淨土法門又與其它的法門有不同的特點。
通途法門是從因向果靠自力修戒定慧,斷貪嗔癡,斷一分煩惱證一分佛性,是一個修因證果的過程念佛一法是把阿彌陀佛已經成就的果地覺做為我們的因地心,是靠佛力。而且就了生脫死這一點來說,修淨土法門是可以帶業往生的。修通途法門,如果見思惑沒有斷,哪怕斷了多分還有一品沒有斷,生死就不能了,三界出不去。而念佛一法,只要信願持名,就是一品煩惱都沒有斷,也可以橫超,帶業往生。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得到彌陀大悲願力加持,成佛就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這樣漫長的時間,很快就能證到阿鞞跋致,很快就能證到一生補處,很快就能圓滿普賢十大願王。普賢十大願王的圓滿就是成佛。所以它是一個成佛非常快速的法門。
淨土法門是阿彌陀佛在因地建立的法門,它令我們眾生從果上修。阿彌陀佛果上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傳達給我們眾生,把這個果覺轉化成眾生因地的功德,這之間的互動關係也就不可思議了。所以念佛一法是全體建立在佛的果地悲智威神的基礎上的,它全體是不可思議的,能令我們得到不可思議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用通途的那種修因證果的一般的法則去考量淨土大不可思議的東西,就摸不到邊。淨土法門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二乘的聖者乃至於等覺以還菩薩不能明瞭。我們凡夫眾生,唯有從仰信佛語入手。吾人念這句名號就安立在無上正真之道,就在阿彌陀佛慈悲願海當中。只要至誠去念就能解決我們一切生死問題成辦我們的一切道業這就是圓頓中至極圓頓了義當中第一了方便當中第一方便
淨土法門下手方便,得到利益非常快捷、圓頓,是十方三世諸佛伸出廣長舌相來讚歎、來證明的一個法門,所以今生能夠遇到這樣一個法門,我們能夠相信,我們就是不可思議的人;我們能夠信願持名,往生淨土,就能得到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無上真實大利。無上真實大利就是了脫生死,快速成佛。希望大家生稀有難遭之想,老實念佛。


                                                                  轉自http://blog.sina.com.cn/donglindaan

2011年3月4日 星期五

如何拯救已經過世的父母


居士:師父,我有個問題,就是對我們已經過世的父母。我們現在知道這個淨土法門,我們在生的時候念阿彌陀佛,可以去極樂世界,但是對已經過世的父母,我們要如何拯救他們?
 
法師:你這一念孝心很好!要拯救父母,尤其是這個世間真孝,還真的要令父母離開六道輪回才能體現大孝。那麼,我們在這個世間由於自己是凡夫份上,有這個孝心還很難體現。父母要在六道輪轉,我們還真的眼睜睜沒有辦法。
 怎麼辦呢?你能念佛成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有辦法救你的父母。不僅是救你這一生的父母,你多生多劫的父母你都能救。所以往生一法,就好像我看到父母在水裏面,滅頂之災,這時你很孝順想跳下去,但你別忘了你自己也不會游水,你跳下去不會把你父母救出來,只是在那個河裏增加了一個淹死的人而已。這時候最明智的方法,就是趕緊從其他地方找一條船來。自己在船上,又能把父母拯拔到這條船上,自他二利。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後,見到阿彌陀佛,再回到這個娑婆世界生死苦海救度眾生,就獲得了這條船,大家要走這條道路。否則不往生西方淨土想救今生乃至曆生的父母,我們沒有能力,絕對救不了,無有是處的!大家要明白這一點。而且我們更要有一顆大孝之心,以救父母的懇切心,如救頭燃地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然後趕緊再回來,來拯救我們有緣的眾生。

                                                            轉自http://blog.sina.com.cn/donglindaan

往生的必要條件是什麽


居士往生的必要條件是什麼?我念佛到什麼程度才能往生?

法師往生的必要條件是信願持名,尤其是信願。“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蕅益大師語)。淨業行人往生西方淨土,全仗阿彌陀佛威神願力作為強緣,並不僅從一己功夫上論。西方淨土乃實報莊嚴土。如從通途法門之修因證果來判,靠自力的功夫,不唯凡夫無能生彼,即斷見思惑的阿羅漢也去不了。然業力凡夫以深信切願執持名號(此為能感之機),阿彌陀佛即以果覺願力加持接引(此為所應之法)。一念感通,彌陀的全體功德便顯現在念佛人的身心,令其帶業往生,橫超三界,往生安養,速成佛果。是故信願持名乃淨業三資糧。由信啟願,由願導行,由行證所信滿所願。有深信切願,其持名功行,自會如決江河,沛然莫禦。念佛能達到功夫成片,乃至事一心理一心,固是嘉事,能增上往生品位。念佛功淺,心未清淨,然具足信願,亦可蒙阿彌陀佛慈悲願力加持,成辦往生大事。是故不必過分執著念佛功夫的高低。念佛法門乃安樂法門,信心建立(信關透過甚難),深知自己已然蒙阿彌陀佛救度,作得生想,慶快平生。孜孜持名念佛,堅固落實信願。淨宗念佛大體即獲,無須尋枝摘葉,自尋困擾,令心不安。


                                                                      轉自http://blog.sina.com.cn/donglindaan

2011年3月3日 星期四

是否只要至誠了教理就會透徹


居士:印祖在一篇文鈔中這樣開示:“倘有餘力,諸大乘經,不妨隨意受持讀誦,當以志心受持為本,且勿急欲洞徹其義理為事也,果能志誠之極,教理自會透徹。若先欲透徹,不從志誠持誦做,即透徹亦無實益,況決難透徹”。其中一句“果能志誠之極,教理自會透徹”,請問法師,這是印祖的方便說,還是只要至誠了教理就會透徹?請慈悲開示。
法師:印祖的很多開示都是很精妙的,是經驗之談,我們宜依教奉行。佛經不可等同於世間的學問,不能只靠我們的邏輯思維即所謂的心意識去研究。因為佛經是從實相般若所引發的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引發吾人的觀照般若,令行人契證實相般若,這些都要用至誠懇切心方可造入。以空印空,似水投水,感應道交,妙德難思。如果用生滅心去揣度佛經文句就會越推越遠,可謂白雲萬里。“果能志誠之極,教理自會透徹”這句話中的“果能志誠之極”,這對一般人來說是很難做到的,但又確實是我們要趨向的一個目標。學佛就是要至誠恭敬。到達至誠之極的境界,那麼對佛法的教理就會自然明瞭,如屋裏人道屋裏話,十分親切。
    如何契入至誠境界呢?這就需要從截斷分別意識開始。我們平時抄經、讀經、受持,這些都是契入到至誠境界的一些方法。就像智者大師行法華三昧,讀誦《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心緣藥王菩薩捨身之苦行,至“是真精進”句,儼然入定,見共慧思禪師同處靈鷲山七寶淨土,聽佛說法,故慧思禪師說“非爾弗感,非我莫況”,此法華三昧前方便。世間種種學問都無法與其相比。所以我們無論是打坐、拜佛、讀經、抄經、念佛等等,都是趨向至誠之極。至誠之極可契入法華三昧、契入念佛三昧;安立念佛三昧,一切智慧便都法爾現前,教理自然會透徹瞭解。因為教理無非就是吾人內心的智慧,慧由心出,不由他悟。我們按印祖的話去做,至誠顓蒙念佛,暗合道妙,潛通佛智,終必大明乎教理。

                                                               轉自 http://blog.sina.com.cn/donglindaan

2011年2月28日 星期一

冤親要平等

    怨親平等,這是一個觀念。

    就是一個修行人應做到對怨家對頭和自己親屬要有平等心,而且怨放在前面,親放在後面。還有一種就是怨從親起,這個怨,怨恨的念是從哪里開始的?就是從親開始的。他(文昌帝君)當時看得心裏非常驚訝,覺得這很難理解,怎麼怨從親起呢?等到以後靜心地觀察各種事情的事和理的迴圈,才知道佛的這種話是非常正確的,不是一個出世間的聖人是說不出來的,出世間的聖人才能夠把世間的這種前因後果、錯綜複雜的事情說清楚。

    就戚夫人這個而言,在她生前,戚夫人生前,尤其是被呂後所害之後,肯定她的仇人,深仇大恨的仇人就是呂後了,但同時她會以漢高祖作為自己的恩人了,漢高祖劉邦對她非常寵愛。但是她不知道,這個呂後恨這個戚夫人,就是由於漢高祖對這個戚夫人的寵愛導致的,是不是?因為這個漢高祖對戚姬戚夫人的寵愛,寵愛得那麼深,以至於要把戚夫人的兒子把他扶到太子的位置上,當把一個戚夫人的兒子扶到太子位置上,這個呂後正夫人的兒子竟然要被放在一邊的時候,就這時這個呂後的這種恨,她內心的恨就永遠不能開解了,她就會恨戚夫人。如果當時漢高祖平淡對之,對戚夫人也像其他的妃子一樣地對待,那這個呂後也不至於對戚夫人有這麼大的怨恨、仇恨。

    所以戚夫人以後被遭受那樣的奇禍,也就是緣於這種親,親愛所導致的。所以站在戚夫人的立場,她把呂後看成是仇人的話,那怎麼又能把漢高祖看成是恩人呢?呂後對她的恨就是由於漢高祖對她的愛導致的。你看以後作為漢文帝的,他的母親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她知道攪在這裏面非常危險,就告訴讓他的兒子趕緊封王之後到外面去了,外面永遠不再回來了,所以呂後對她沒有恨。所以這就是怨從親起的道理。這些都是格物之學了,都是把那種世間的怨恨,這種親愛的最本質的內涵展示出來了。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福和禍、怨和親都是可以轉化的,都是無常的,所以怨是從親裏面開始的。然後我們就得對親和怨本質的空性要有一個根本的把握,就要作平等的觀。平等觀什麼?就是作空性的觀。所以在這個世間無論誰對我們多麼好,無論誰對我們多麼地仇恨,都要作平等的空性的觀,夢幻泡影,而不要在世間的這種情執方面太執著,太執著就會導致很多複雜的格局。

                                                     ——引自《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講記

                                                                                   音頻下載地址:http://www.daanfs.cn/fayin-download/wenchangdijungyinzhiwenjiangji/

文章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