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分類

2013年3月16日 星期六

我為你多活了二十年


                 (附:淨宗法師按語)
           作者:佛明  来源:弘愿寺网站  分类:莲友分享
有一位老人,名叫史文進,住在河北省石家莊西郊。他於2012917日預知時至、自在安然往生,往生的時候已經97歲了。
老人一生吃素,沒有結婚,但是有3個孩子,都是他年輕的時候收養的:大兒子叫史明陶,二兒子叫史明義,三女兒叫史安平。多年以前,我跟史明陶共事,一次去他家玩的時候見到了史文進老人。老人得知我給人助念,就囑咐我:「我走的那天你一定要來!」我應聲回答:「好,我一定到!」
今年916日,我接到多年沒有聯繫的史明陶的電話,說他父親不行了,請我儘快前往河北石家莊助念。我連夜買票,第二天中午之前趕到了史文進老人的住處。老人的住處,只有一間木板平房,坐北朝南。房子的東邊是一條河,西北角上是老人種的七八棵大樹,每棵樹底下都砌有一個石台。房屋的前面及兩側,是一片大約1.2畝的菜地。房子的四周圍滿了人。我見到史明陶後就詢問老人的情況,對方回答:「我父親在刨地。」並把我帶到老人面前,老人主動打了招呼。我本來是趕去助念的,見到老人行動自如,深感意外。老人活到這把年紀,一直都非常健康,沒有生過一天病。但是史明陶告知我,他父親已經預知時至,今天下午3點多就要走了,所以著急把他請過來。
見到我以後,史文進老人示意院子四周的人群離開,要看他走的話下午3點再來。時近中午,老人開始做飯。我走進老人的房間,原本以為老人是獨居,進去以後才知道,房間裏面還有老人收養的6位棄兒——最小的5歲,最大的12歲,其中還有兩人是智障兒童;房間裏面還有4條狗。平時,7個人和4條狗,就擠住在這間陰暗潮濕的小房子裏面。老人堅持親自動手做飯,我跟老人、老人的兩個兒子、6位收養的孩子,還有4條狗,一起吃了一頓午餐。飯後老人提了一袋米來到河邊,往河裏面撒米,邊撒邊說,要餵飽自己的朋友以後才能夠走。然後又來到他種的大樹底下,在每棵樹旁的石臺上撒滿大米。
做完這些以後,老人請大家都離開房間,他要洗澡換衣服。在等待老人洗澡換衣的這段時間裏面,老人的兩個兒子一直在給他們的妹妹史安平打電話,催她儘快趕到。史安平今年36歲,一直沒有結婚,幾天之前她剛剛跟老人吵過一架。
老人收拾好以後,從房間裏走出來,上身穿了一件藍色的中山裝,已經很舊了,衣服上打了十幾個補丁,其中有兩塊補丁是用紅藍兩色的編織袋補上去的;下身穿一條綠色的厚褲子,膝蓋上有兩個很大的補丁;腳上穿一雙解放牌的膠鞋,鞋的顏色已經不是綠色的了,但是洗得很乾淨。老人換完衣服出來的時候,已經是150分左右了,他的小女兒史安平還沒有趕到。老人詢問了一下情況,就回到屋裏,在炕上盤腿坐了下來。他養的4條狗分別趴在他周圍的4個方向,6個孩子圍坐在他的身邊。
   老人把我叫進去,指著對面牆根用水泥砌的一線臺子,要我把臺子上第5個罐子裏面的東西拿出來。我拿出了罐子裏面所有的東西:一個存摺,3張房產證,一封信和一份遺囑。存摺上一共有126萬元存款。老人交代我,他的財產分割如下:126萬元存款當中的100萬元平均分給6個孩子,交給他的大兒子史明陶,由史明陶來負責撫養這6個孩子直至成年,剩下的26萬分成兩份,分別給兩個智障的孩子;3套房子賣掉兩套,換來的錢也給兩位智障的孩子;最後一套房子用來出租,每月的租金也給兩位智障的孩子,作為他們終生所需的費用:以上所有的安排都已經寫在遺囑上。最後,老人囑咐我把那封信當面交給他的小女兒史安平。
老人坐在炕上,一直在跟人說話、打招呼。當時間接近下午3點鐘的時候,老人慢慢安靜下來。到了3點過10分,老人說了一句:「我等不到了,我要走了。」之後就不再說話。315分,老人坐著安詳地走了。這個時候,在小屋的西南角上,晴天裏出現了7道彩虹;東邊河裏的魚全都冒出頭來;房後樹上站滿了小鳥,一動不動。擠在小屋四周看熱鬧的人群裏面,有很多人從各個角度拍攝了大量的照片,但是都拍不到老人的身影,只拍到各種顏色的光。其中有個人一拍照就是黑屏,什麼也沒有拍到。正在大惑不解的時候,我問他是做什麼職業的,對方答:殺豬的。為了照到老人的遺容,他發誓從當天起不再殺一頭豬,只要以後再殺豬,他的右手就自己斷掉!說完以後舉起手機再拍照,就看到拍到的相片上有老人端坐其中,四周全是光芒。
一直到下午345分,老人的小女兒史安平才趕到。我把老人的信交給她。她拆開信看到老人這樣寫道「我最親愛的女兒安平,我等不到你了,我先走了。本來在20年以前我就應該走的,但是那個時候你還年幼,我放心不下,所以又為你多活了20年。你為了6個孩子的事情跟我爭執,請你記住,他們的現在就是你的昨天,你的今天就是他們的明天。人起好心,天必佑之!……希望你在有生之年,能夠盡自己所能,好好為眾生服務。」
女兒痛哭不已,來到父親面前不斷地磕頭,一直磕到頭破血流。她在父親的遺體前發誓:「如果在有生之年我還有緣分成家,就一定撫養這6個孩子直到成年;如果今生無緣成家,就一定出家度眾生!」
             南志棟講於2012128(佛明記錄)

(附:)淨宗法師按語
史文進老人在生時,誰看他都只是一個普通的老人;但他最後走得安祥自在、瑞應昭彰,自古高僧也不多見。讚歎之餘,我們不禁要問:這樣一個普通老人,到底有什麼樣的功行才感得這樣殊勝的果報呢?從文中記載,可知有以下幾項:
一、仁慈85高齡之後,仍收養棄兒,直到92歲,共收6個,還有兩個智障。一個八九十歲的老人,照顧這樣一大群孩子,吃喝拉撒睡,不敢想像;但他沒有二話地收養了,而且全數拿出自己一生積蓄的鉅款為他們的未來作安排。想想這些孩子,被生身父母拋棄,死活只能靠天,天則把他們託付給仁厚之人。老人收養棄兒,是在替天行仁,替天施愛,天必厚饋於他——「人起好心,天必佑之。」這是他一生的證驗。
二、平等愛人,也愛狗,愛魚,愛鳥,只要是生命,平等無差別;如果說有什麼差別,那就是對於兩個智障孩子給予特別關照。
三、真誠所作所為,一片至誠,毫無偽飾。若稍染一點名利,即不能至誠格天。
四、平淡不求人知,無人宣傳,簡單低調,本乎自然。
五、節儉衣食住用,都極簡單,沒有半點的享受和浪費。如果不是這樣異于常人的節儉,一個普通老人,一生怎麼可能攢出126萬元?臨走洗澡新換的衣服,竟然是塑膠編織袋打的補丁,這已不是一般的惜福,而是趨近於無我。世上最名貴的品牌服裝,比起老人的編織袋補丁衣服,也不知遜色多少。名牌增加人的貪染纏縳,老人的衣裝真正清淨莊嚴。
六、密行雖不知老人修何種法門,但從他約定助念的南居士來看,應該一生修持淨土法門,屬於不露山水地潛修密證。一生沒有結婚,年青時就收養三個孩子,把他們一一培養成人;晚年又收養六個棄兒,這需要極度的耐煩勞作,沒有密行專注的功夫,是不可能有成就的。除非是過來人,為了願而來;而看史老人獨身未婚、一生吃素、長壽健康、慈悲利眾等等,不排除這種可能性,只是凡眼難知。
史文進老人最後的作略,不只一般人不能,即便修行人亦難倖致。然而,不論何人,只要專一念佛,畢命為期,臨終彌陀自然來迎,往生極樂,不再輪迴,直趨佛果。這已非有無瑞相所可評比了。

善導大師“二行”“二業”思想淺析


來源:《淨土》雜誌第六期  作者:演剛居士  分類:蓮友分享

什麼是“二行”“二業”?

二行二業者,正行、雜行,正定業、助業。語出善導大師《觀經疏散善義上品上生章注》中。大師在注疏中,在論述完“就人立信”後“次就行立信者。一者正行,二者雜行。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彼佛。是名為正。又就此正中,複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觀經四帖疏》)
由於此二行二業的思想,與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觀經中“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彌陀經中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至若七日一心不亂,彌陀授手相迎的修行宗旨一脈相承,故已成為現在淨業行人修習淨土法門的不二指南。
善導大師二行二業思想的理論依據,從天親菩薩的《往生論》與道綽大師的《安樂集》中可以看出端倪。在《往生論》中,天親菩薩將往生彌陀淨土的修行方法立為五念門:“一者禮拜門(身業專禮阿彌陀佛,願生彼國),二者讚歎門(口業讚歎阿彌陀佛名號光明智相),三者作願門(心常作願,畢竟往生彼國),四者觀察門(智慧觀察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功德),五者回向門(將自己功德回向眾生,同生極樂國,成就大悲心)。”(《淨土宗教程》釋大安集述)兩者相較,雖五念門中無讀誦、稱名二門,五正行中無作願、回向二門,“但如果按身、口、意三業分類,則讀誦、稱名都是口業,可以合於讚歎門;作願、回向都是意業,可以合於觀察正行。所以五念門與五正行其實一致。”(《中國淨土宗通史》)
在道綽大師的《安樂集》中,大師將修行的方法分為“正學”與“兼學”,即主要修行方法與輔助修行方法。大師認為,在佛涅槃後的前兩個五百年中,學定、學慧為正,稱名念佛為兼;現在則是稱名念佛為正,其他為兼,包括定學、慧學以及實相念佛、觀想念佛等均為兼學。
“又若去聖近,則前者修定、修慧是其正學,後者是兼。如去聖已遠,則後者稱名是正,前者是兼。何意然者?實由眾生去聖遙遠,機解浮淺暗鈍故也。”(道綽大師《安樂集》卷上)
由此可見,善導大師將稱名念佛立為正定業的立場,與道綽大師將稱名念佛立為正學的立場是完全一致的。


如何理解二行二業思想的真實內涵?

現代淨業行人在實踐大師二行二業思想的時候,常常面臨如下的困惑:淨業行人可否“雜修”?“雜修”是否就是“千人修行往生無一”?我們常看到淨業行人之間或與其他宗派的佛友就此問題產生爭論,淨業行人說他宗行人又讀他宗經典又是持咒又是學教,修雜了很難往生。近期還有一種聲音,以善導大師專修之名呼籲淨業行人不要去雜修的道場參學,不要做放生、慈善等這些雜善,即使做了也不要回向,回向了就是雜修,就不能往生了云云。他宗行人也認為很多淨業行人的知見太過偏執,好像是在專修,其實一天念不了幾句佛,其他時間卻在五欲六塵裏打滾,還自以為不錯。況且,從嚴格意義上講,淨土宗十三位祖師中雜修的占了絕大多數,這又如何解釋呢?那麼產生這種爭執的原因在哪里?如何才能正確理解大師二行二業思想的真實內涵?
首先“舍專修雜,千時無一”的思想是如何提出的?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贊》中曾施設問答:諸佛同體,悲智無二,為何偏贊西方專勸禮念。大師首先正面回答,雖然諸佛悲智同體,然願力不同,故因緣各異。彌陀以深重誓願,以光明佛號攝化十方眾生。“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善導大師《往生禮贊》)“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往生禮贊》)之後話鋒一轉,“若欲舍專修雜者,百時稀有一二,千時稀有三五。……何以故?餘比日自見聞: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往生禮贊》)
要想全面理解大師上述思想的內涵,筆者以為須結合大師所生活的時代背景來加以分析。
善導大師所生活的初唐時期(西元613681年),也是中國佛教最為繁榮、最為鼎盛的時期。大乘八宗中,天臺宗智者大師(西元538597年)、三論宗吉藏大師(西元549623年)、律宗道宣律師(西元596667年)、唯識宗窺基大師(西元632682年)已經創立,禪宗(南宗)慧能大師(西元638713年)、華嚴宗法藏大師(西元643712年)也在蘊育之中。加上魏晉時期成立的攝論宗、地論宗、俱舍宗,以及活躍於當時的三階教,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對淨土往生一法各家也是眾說紛紜,有認為十念往生為別時意僅種遠因者(攝論宗);有認為九品往生一般凡夫無份,下三品為大乘始學凡夫,中三品為小乘內凡以前凡夫至小乘三果聖人,上三品為種性位至七地聖人者(淨影慧遠法師、天臺智者大師)
可想而知,在當時那種各宗各派龍象輩出,眾生善根深厚任修一法都能多少證入,而往生淨土的標準又被錯誤高估的時代背景下,身為曇鸞、道綽二位大師學說的繼承者,立志“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以“楷定古今”的氣魄弘傳淨土法門的善導大師,在確立淨土宗地位的過程中,高揚他力易行、二行二業的旗幟,強調信願念佛乘佛願力,十聲乃至一聲,乃至五逆謗法之人皆得往生,以突出法門修行之易、攝機之廣。若為異學異見別解別行所惑,雜修他行,不能至心,無有深心,則千中無一,以顯往生之難的說法,就顯得合情合理順理成章了。所以大師在觀經疏中,是因“就行立信”而談二行二業,在《往生禮贊》中就“雜修不至心”而論“千中無一”。
在觀經疏上品上生章注中,大師用了大量的篇幅來論述圓發三心——至心、深心、回向發願心的重要性,其中又特別強調深信之心。著名的“水火二河白道喻”,“十方阿羅漢、辟支佛、地前地上菩薩、乃至化佛報佛均稱淨土為虛妄,行人放棄淨土信仰即教授更好的法門,也不改變念佛者信願求生的決心”的例子均出自此章。印光大師雲:“善導,彌陀化身也。其所示專修,恐行人心志不定,為余法門師所奪。曆敘初、二、三果聖人,即住、行、向、地、等覺菩薩,末至十方諸佛,盡虛空、遍法界,現身放光,勸舍淨土,為說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發願專修淨土,不敢違其所願。善導和尚,早知後人者(這)山看見那山高。渺無定見,故作此說。”(印光大師《複永嘉某居士書五》)
由此可見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贊》中所要強調的重點,並不在於表面上的專修(正行)與雜修(雜行)之於往生與否,而是在於專雜背後所引發的,對淨土法門至心與深信之心之有無!


善導大師對圓修諸善及他宗行法的態度

事實上在大師的五部九卷中,對圓修諸善及他宗行法態度是非常圓融的,並明確反對法門之間的相互輕毀:
“又此(淨業)三福之中,或有一人單行世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單行戒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單行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上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下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具行三福,回亦得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嚮往生,總名疏雜之行也。”(《觀經四帖疏》)“又說種種方便,教門非一,但為我等,倒見凡夫;若能依教修行者,則門門見佛,得生淨土。”(善導大師《般舟贊》)有流見解心非一,故有八萬四千門。門門不同亦非別,別別之門還是同。同故即是如來致,別故複是慈悲心。(善導大師《法事贊》)不得輕毀他有緣之教行,贊自有緣之要法,即是自相破壞諸佛法眼,法眼既滅,菩提正道,履足無由,淨土之門,何能得入。(《般舟贊》)隨出一門,即出一切煩惱門也。隨入一門,即入一切解脫智慧門也。為此隨緣起行,各求解脫。汝何以乃將非有緣之要行,障惑於我。然我之所愛,即是我有緣之行,即非汝所求。汝之所愛,即是汝有緣之行,亦非我所求。是故各隨所樂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脫也。(《觀經四帖疏》)
大師的這些法語,現代淨業行人也須認真體會牢記在心!
專修、圓修雖圓發三心皆可往生淨土,但末法時期的淨業行人在修行上還是一定要有主次之分的。誠如印祖所雲:“當雲淨土法門,修有專圓,由眾生根器不一,致諸祖立法不同。善導令人一心持名,莫修雜業。恐中下人以業雜致心難歸一,故示其專修也。永明令萬善齊修,回向淨土者。恐上根人行墮一偏,致福慧不能稱性圓滿,故示其圓修也。(印光大師《複永嘉某居士書二》)


淨宗諸祖在修行次第上的慈悲示現

善導大師早年即證念佛三昧尚以“罪惡生死凡夫”自牧,印祖宗教兼通也是一句佛號念了60年,兩位祖師如此慈悲示現,我等末法眾生又豈敢自居中上而不分修行之主次呢?
在淨土宗十三位祖師中,“日課百八佛事”的永明延壽大師,“即萬行以彰一心,即塵勞而見佛性者。古今除永明,唯師一人而已”(《雲棲蓮池宏禪師塔銘》)的蓮池大師,著作等身的蕅益大師可稱的上是圓修諸善的代表,而三位祖師臨終莫不皆以專修之旨示人。如永明大師臨終偈雲:“彌陀口口稱,白毫念念想。持此不退心,決定生安養。”蓮池大師臨終付囑大眾:“老實念佛,莫換題目。”蕅益大師晚年作《自像贊》曰:“不參禪,不學教,彌陀一句真心要。不談玄,不說妙,數珠一串真風調。”
值得一提的是,永明、蓮池兩位祖師在自己的著作中(《萬善同歸集》《佛說阿彌陀經疏鈔》)都引用了“上都儀雲,歸命三寶,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系心,尚不可得,況離相耶”一句,作為破斥執理廢事之人,空腹高心,蔑視淨土法門為著相的理論依據,比較而言永明大師引用的語句更為詳實。臺灣的性梵法師在作《萬善同歸集講義》時,對於“上都儀雲”所指為何頗為困惑,在藏經中也無法找到相關的文獻。(注:上都即指長安,借指長安光明善導大師。)在善導大師的觀經疏中,我們可以找到原文:
“又今此觀門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總不明無相離念也。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可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如無術通人,居空立舍也。”(《觀經四帖疏》)
由於唐武宗和後周世宗的兩次滅佛,善導大師的所有著述在東土都歸於湮滅。包括永明大師在內的後來的幾位淨土宗祖師,除印祖外,可能都未有機緣一睹善導大師的著述,但指方立相、信願求生、持戒念佛的思想,卻超越時空傳承至今。手捧大師的著作,我等應生稀有難遭之想,感恩戴德之想!
念佛之人,各隨己分。專念佛號亦好,兼誦經咒,並廣修萬行亦好。但不可了無統緒,必須以念佛為主,為正行,餘皆為賓,為助行。則善矣。否則如一屋散錢,皆不上串,不得受用。又如入海無指南針,無所適從矣。……善導乃彌陀化身,其所示專精修,最吃緊。在上品上生章注中,祈詳閱之。”(印光大師《複沈授人居士書》)印祖的這段開示,亦可看作是對善導大師二行二業思想的最準確的詮釋了!

文章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