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分類

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蓮池大師的故事

                                                                                         來源:大安法師博客  分類: 法師開示
蓮池大師,淨土宗的第八代祖師他早年是讀書人,有深厚的善根,十幾歲在讀家典籍時,桌案上常常寫著生死事大四個字。十八歲時,就知道有一大事,就是要了知本具的佛性。他三十一歲出家出家之後到處參學當時在北京有兩位大善知識,一位叫笑岩,一個叫遍融,兩位大禪師,門庭興旺,道德很高,所以他就從杭州去參拜這兩位大德。與同伴行腳數千里,到那兒去參學,非常恭敬地請法遍融笑岩這個大善知識也沒有跟他談什麼玄妙,只是要他們要守本份,不要逐名逐利,要深信因果,要老實念佛。”而他同行的這些人說:“我們走了幾千里,還以為能參什麼很好的道理,這幾句話很平常啊,誰都能說得出來啊。”然而蓮池大師不這樣認為,他覺得這樣正是說明這二老的可貴之處。認為如果他要說些玄妙的話,一輩子修行,能說不出來但是他們不說那些,是把得真實受用的幾句話傳授給我們,所以要感恩戴德,頂戴受持。作為一個出家人,果真能夠深信因果,不逐名逐利,能老實念佛,他就會得到法上很大的利益所以蓮池大師當時內心非常感動,覺得這一趟沒有白來
由於他有這種至誠恭敬心,又對那一大事,茲在茲,就這樣參笑岩回來的路上,聽到鼓聲。聽到這一鼓聲一下子,他的桶底脫落當時他就作了個偈子:“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如夢,魔佛空爭是與非。”意思是二十年前,他就對這個生死一大事就有疑情產生,但這個疑情在他從南方到北京這樣參學的三千裏外才由這一聲鼓聲把這個疑團解開了這就父子相遇是何等的奇特!這種奇特的一樁事情是什麼呢?“焚香”就是表明恭敬的對三寶的一種焚香;“擲戟,表明在戰場上打仗這兩樁事情,實際上都是夢中之事在夢裏,有魔和佛的對待,實際上魔和佛都是空的,這些是非都沒有的他一下子把本地風光,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這種不二的心性給悟到了憨山大師認為這是蓮池大師的開悟偈
蓮池大師回來之後,就在雲棲山搭茅棚苦修當地正好大旱,老百姓就他祈雨。他說,“我沒有祈雨的法術,我只會念佛。”老百姓堅持請求,蓮池大師就敲著木魚,著田去念佛,他所念佛的地方很快就下雨當地老百姓因此就對他很崇敬,幫助他建一個寺院,雲棲寺,四方學子也依他來修行,很快就成叢林 蓮池大師一生是通宗通教,在宗門當中,得到消息,在華嚴宗很有造詣,然而他卻一心導歸淨土在戒律方面也非常具有戒德
宋代以來,戒律鬆弛,比丘戒的戒塵封甚久,在當時很多比丘是在蓮池大師的像前,自誓受戒,受菩薩戒,受比丘戒,蕅益大師就是這樣。大師一生的德非常興盛,注重菩薩戒比丘戒,注重專修有人問:“大師你修行的方法是什麼方法?”他說,“我平生所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乃至他知時至往生的時候,大家圍繞他他最後開示的時候,他還就是說,“死心念佛,莫換題目。”

2012年12月10日 星期一

月麗中天 影現萬水


     來源:弘願寺網站  作者:慧淨法師   分類:蓮友分享
       
         月光雖無處不照,唯宿仰望者心中;
         彌陀雖無人不救,唯與念佛人同在。
        月麗中天,影現萬水,不但大至大海、長江、黃河,或一般溪水、湖泊,都現全月;即使小至一瓢一滴之水,也無不各現全月。
        大海、長江、黃河、溪水、湖泊中的月影,一個人在一個地方觀看,這個人與月獨自相對;百千萬人在百千萬處觀看,也各自與月相對。即使在偏僻山區,月亮也不離開他,與他同在。
        他往東行,月跟隨他往東;他若往西行,月也跟隨他往西;他若不動,月亦停留不動。不分男女老幼、善惡賢愚,人人如此。
        一月普現萬水,隨人隨地各現全月,毫不揀擇,毫無差異。
        阿彌陀佛,心涵太虛,光照宇宙,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以眾生之心為心,以眾生之境為境,不論何人,不論何時,不論何處,只要當下憶佛念佛,阿彌陀佛即時與他同在,佛心入其心,佛光照其身,毫不揀擇,毫無差異。所以《觀無量壽經》說: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又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
        不論何人,只要念佛,佛入我心,我入佛心;我與佛,佛與我,機法一體,永在一起,不相舍離。
        《觀無量壽經》說: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取眾生。
        “無緣慈”就是無條件的愛心,無條件的救度,我們是怎麼樣子,阿彌陀佛救度我們就是怎麼樣子。
        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不勉強眾生做什麼,只有長劫的呼喚,不舍的關懷,無私的給予,絕對的救度。
        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救主,是我們真正平安、喜樂、希望的來源,在人世間有苦難,在佛懷中有平安。
        “月麗中天,影現萬水。”但若不抬頭望明月,或不低頭觀月影,則月與我,我與月,兩不相關。
──摘自〈第十八願之義〉開示之十四(2006.5.21 

2012年12月9日 星期日

諸行無常


来源:弘愿寺网站  作者:慧净法师   分类:莲友分享 

 不管是聖道門也好、淨土門也好,只要是佛教的修習,都要以“苦、空、無常、無我”為共通的基礎,如果沒有“苦、空、無常、無我”的觀念,就不會來學佛;即使學佛,也只是將佛法當作一種哲學、學問而已。

1. 所謂老實學佛、老實修行的人,必定有一個重要基礎,就是無常感很重;所謂“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並不是等到人老或者重病才想到無常,即使年紀輕輕,身體健康,他也會覺得無常就在眼前,這就是無常觀深厚的人。他會積極的去學佛、修行,如果不精進的話,是不可能成就的,何況要在今生今世解決生死輪回,那非修行不可,因此可知無常觀的重要。

2.“莫謂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我們常以為人老才會死、生病才會死,其實不然,無常來臨就會死,不論健康、生病、老年、少年都一樣。

3.一個無常觀很深刻的人,才會是一個老實學佛的人,因為無常觀深刻就會推動他精進用功,即使沒有人鼓勵他、鞭策他,他也會自動自發的去尋找今生今世能夠解脫的法門。如果無常觀不深刻的話,他就會悠悠泛泛,東尋西探,一天過一天,等到真正無常來的時候就來不及了。

4.人生在世,父母兒女,朋友團體,皆因業報;業緣成熟則聚,業緣一盡則散,四聖六凡,莫不皆然,這是宇宙人生無常苦空無我的定律、真理。古謂:“無不破之家,無不敗之國,無不死之人。”俗謂:“無不散之筵席”

5.這個世間是無常、是苦、是空的;是一場夢,是一場戲;有上臺就有下臺,有作夢,就有醒的時候。人生都是如此。但這必須有悟性,然後向著“真”去追求,這樣的人生,就有夢醒的一日。不然,由這場夢進入另一場夢,由無常、苦、空的人生,又進入一場更加無窮無盡的苦、空的人生。

6.世間凡是存在的都是無常的,不是永恆存在、永遠不變的。所謂“凡是存在”的,就是無所不包。宇宙之間所謂的存在,有屬於有形的物質存在,我們眼睛看得到,耳朵聽得到的都是;再來就是無形的、精神方面的,也是屬於存在的一種,譬如我們的思想、觀念、學問、學識、念頭,都不是永遠如此,永不改變;我們的心念時時刻刻、刹那刹那不停的轉變,我們即使擁有固定的思想觀念,可是遇到某種機緣,思想觀念也會改變,這是屬於無形、抽象方面的無常。
心外之物,譬如我們的身體,屬於物質界,也是無常的,是由細胞組成,而細胞卻是不停的在新陳代謝,因此我們的身體當然也會跟著無常。我們的身體從初生的嬰兒體,到童年、少年,經過了青壯年,然後就會趨於衰老,甚至病變,到時候一定會死亡。其他譬如桌子、椅子、田地、房子等種種器具物品,時時刻刻也都在衰變當中,不可能永遠保持固定的形狀,這就是所謂器物的“生、住、異、滅”。至於山河大地、地球、太陽系、銀河系,甚至整個大宇宙,也都是時刻在轉變衰敗,最後也會趨於毀滅,這就是“成、住、壞、空”。
總之,不管是精神界還是物質界,都是無常的,人最後會死,物最後會滅,這就是無常的道理。

7.對於無常的感悟,因人而異:
第一種人,他看到花開花落,就體會到人生的無常,看到火葬場燒死屍的濃煙,就感覺到生死事大。
第二種人,他看到送葬的人群、或是棺木、靈車經過,就體會總有一天自己也會這樣。
第三種人,必須讓他看到自己的鄰居或朋友的死亡,或者參加了朋友的葬禮,才體會到總有一天也會輪到自己。
第四種人,必須等自己最親近、最關心、疼愛的人,譬如自己的父親、母親或兄弟死去了,他才會警覺到自己不久也會像他們那樣。
如果連親人死亡,也沒有深切的感受,直到自己年紀衰老,重病在身,才感覺無常,這是比較遲鈍的人。若是連自己老病來臨,也不覺得無常已經迫在眉睫,那真的是毫無無常感的人。
沒有無常感的人比較沒有宗教情操,也不會去追求宗教的信仰,並進一步修行。

8.所有存在的諸法,不管精神界或物質界,有形無形,本身都沒有一個實在的本體,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離散而滅,所以本性是空,沒有永不變化之人事物可言。凡夫因為對這個無生的道理迷而不知,所以見到是非好壞就在心中生起種種的籌量、計較、煩惱,因此心就有了生滅,所以永遠在三界六道輪回。十方諸佛就是證悟到了無生無滅的諸法實相,而且心安住於實相,所以心中永遠不會再起心動念,衍生種種是非好壞等煩惱,因此也就不會有未來善惡輪回的生死果報。

9. 我們的身體由“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組成,本質是“苦、空”。有這個身體,就有逐漸老邁的苦,就有種種病痛的苦,最後一氣不來,就是死亡的苦,不能永遠存在,終歸苦空,所以說四大苦空。

10.在這世間,大至無邊宇宙,小至個人身心,都是“因緣和合”而成,而因緣時刻都在變異,最後便是滅亡離散,所謂“緣生則聚,緣散則滅”,這是宇宙人生的定律。

11.雖然眼見的當下是存在,但那是一時的因緣和合,業緣到了,才有那種現象。既然是“緣”,無論善緣、惡緣,好緣、壞緣,是“緣”就總有離散的時候,一旦離開,當下成空,不再存在。

12.每一個人都有他的業,因為這個業大家相逢、相處,甚至做夫妻、做父子、做朋友;等業緣一盡,各人就由過去所帶來不同的業,再去受不同的、無窮盡的輪回果報,所以並不是永不改變的。我們要有這樣的無常觀,瞭解眼前這一切都只是一時虛假的存在而已,不用太執著。

13.《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什麼是“一切有為法”呢?小至我們的身體、精神,大至外在的山河大地,甚至地球、太陽、銀河系、整個宇宙都是有為法。既然是有為法,以佛的眼光來看都是如夢幻泡影般的不實在,如露亦如電那樣的短暫。
一百億年我們感覺好漫長,但以佛的眼光來看,還是如露亦如電的短暫。因為只要是有為的,一定是有時間性、有空間性的,既然有時間性、空間性,就是有限量,既然有限量就是短暫,再怎麼樣的長也都是短暫,除非你超越時間、空間。所以,人生即使活一百歲、一萬歲都是短命。比如出生在天上,離我們最近的是四天王天,他的壽命是五百年,他的一天是我們的五十歲,但即使是這樣,以佛的眼光來看還是如露如電,還是短命的。

14. 我們住在這無常的世間,危脆的國土,可以說是很不安穩,也很恐怖。然而這種不安、恐怖,還算很小,因為對我們來說,只不過是今生今世而已。還有一個很大的恐怖跟不安,就是三界六道的生死輪回。《法華經》就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生死輪回是根本的災難、根本的恐怖、根本的不安。而極樂世界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所以,凡是諸佛出世,都介紹淨土法門,勸導眾生念佛往生極樂世界。

15.無常時時刻刻在我們的身邊等著,所以,不怕我們什麼都不懂,只怕我們不能往生極樂淨土;總之一切以先往生為要。 

文章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