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分類

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

中國人的“原罪意識”

   
    我有一個搞學術的朋友,他談到中國人好像缺少原罪意,不像西方國家的人有原罪意識,所以,我也在跟他討論這個問題。
    我說實際上我們中國人是很有原罪意識的,一定會比基督教徒還更深廣。就是在《普賢菩薩行願品·懺悔業障章》裏面,一個菩薩都得思維,無量劫以來,由貪瞋癡放縱身口意三業所造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的話,盡虛空不能容納。你說這種原罪意識,這種罪惡感,這種懺悔的心,是不是比任何宗教顯得更為深廣。
    但可惜的是,這種觀念,這種懺悔的意識,在我們社會的層面沒有推廣開來,沒有變成他的一種心理狀態。就使得我們現在的國人沒有一種憂患意識,沒有一種強烈的內省心、自責心,他碰到什麼事情都是在外面去找原因。在外面去找原因,這個方式就很麻煩,他就會增加怨氣,增加怨氣然後他就浮燥。
    那麼我們的懺悔法,慚愧心是要念念向內心去找原因,在自己這裏找原因。那在自己這邊找原因是非常對的,因為一切外境都是我們心性變現出來的,是由我們的業力,被善惡業所熏習的業力種子顯現出來的,所以出現不好的境界,都是自己的原因,它告訴我們這一點。然後我們就要從改變自已的行為,改變自已業力,改變自己念頭下手。如果能這樣做的話,我們整個的內心能夠和諧,由於這樣一個懺悔的觀念,社會的和諧就能夠有它的根基。如果沒有這個就很麻煩了。
    上次有個大學老師就講:現在做母親的,都不知道怎麼教育小孩。自己的小孩被桌子撞了,被磕到了,然後小孩哭。小孩在哭的情況下,她怎麼辦?這個做母親的竟然是打那個桌子,看你怎麼把我的兒子弄倒了,我打你......”,她打那個桌子。這個教育就很麻煩了,這時候小孩撞了,正好你應該教育他,以後跑路不要跑那麼快,怎麼怎麼......她不教育小孩,她打桌子,就是你把我的兒子撞了,如果這種東西一旦......是很可怕的。
    所以佛教的懺悔法是念念讓我們回歸到在自己這邊找原因,改變自己它就好了。我們要把這種懺悔的意識貫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確實由於我們煩惱習氣很重,雖然還在學佛,雖然也信因果,但是煩惱來了還是身口意在造惡業,反省到了要馬上要改,要懺悔,懺悔得清淨,懺悔得安樂,我們要把這個掌握住。
http://blog.sina.com.cn/donglindaan

為什麽近代念佛人都推廣印光大師的著作


問:請大安法師慈悲開示,為什麼近代的念佛人都推廣印光大師的著作?很少人推廣慧遠大師的著作呢?因我也很敬佩慧遠大師,而他是蓮宗的初祖。


:首先,本人作為東林寺過來的,你有這份推崇我都感到很親切,很好。我們弘揚淨土宗,它有一個時節因緣的問題,慧遠大師在對淨土宗的貢獻方面確實是非常巨大的,他也不是一般人,連鳩摩羅什大師都稱慧遠大師為東方護法菩薩,鳩摩羅什大師說這句話是有經典依據的。有一部佛經曾經懸記:震旦國,就是東方會有護法菩薩應化。正因為有這個經典依據——你看當時天竺國的比丘、僧眾,每天都向廬山方向頂禮。在那種通訊不發達的時候,每天向廬山頂禮,說廬山有大乘開士,在這裏應化,就是指慧遠大師。所以我們考量慧遠大師一生的業績,他確實——他在這裏護法,護了什麼法呢?真的他護的有各宗各派,其中最重大的護法功績就是念佛一法。他的老師道安法師原來修淨土都是修兜率內院,他作為道安大師的弟子,他卻是求彌陀淨土。他組建白蓮社,在般若雲台建齋立誓,一百二十三個人專修念佛三昧,人人都有往生的瑞相,透過這個群體的修行,他向我們中國乃至全世界證明了一樁事情,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真實存在的。慧遠大師以及蓮社的蓮友們,在定中、在夢中、在臨命終時見到的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跟淨土三經所展示的無二無別。念佛法門這是難信之法,來到震旦國它需要一樁事情,就是證明。如果不能證明這種存在的真實性的話,那淨土一法在中國也是很難傳播開的。因為中國本身就是一個以儒家文化作主流意識形態的國家,儒家文化是強調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出世間法是比較淡薄的。所以要在這裏把一種那麼究竟的、那麼超越的出世間法——求西方淨土,在中國的民眾心裏當中紮根下來,他需要一個精英群體的證明。也是那個時代提出的一個重大的課題,如果得不到這種證明的話,念佛一法在中國就推不開。所以能不能證實這樁事情是淨土宗能否推廣的一個關鍵點,這個關鍵點的這種挑戰是慧遠大師來完成的。所以他稱為淨土宗的祖師,是當之無愧的。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慧遠大師的念佛思想,他有他的修學背景,也烙上了那個時代的烙應。那個時代主要是注重禪法和般若系經典,定和智,以這個背景來修念佛三昧,在持名一法方面它不是有特別的強調。但是並不是說蓮社不持名,有持名念佛的,但主要是慧遠大師(每個祖師來到這個世間,他有他的一個歷史使命,)慧遠大師是完成淨土宗念佛一法的真實性在中國推廣的使命。所以廬山東林寺成了中國淨土宗的發祥地。以後淨土宗理論的建樹,是淨土宗第二代祖師善導大師完成的。每個祖師在那個時代弘法的重點,都是依據眾生的根機來實施的。現在我們儘管也在提倡善導大師的思想,善導大師的思想確實很精純,直接從信心一法入手。但在盛唐之際(隋末唐初),中國人根機很利的時候,這一法是單刀直入,不假方便,就能解決問題。但這個在現代眾生來看,又很困難了,馬上從信心就能契入的人,是有,但不普遍。所以這樣就會想到,印光大師是近代(只有六十年左右,他是一九四零年往生的,)六十幾年的這樣一個時間,他所針對的社會背景、文化背景以及眾生的根機跟現代我們眾生的根機相距不遠,有很多相同之處。所以印光大師一生的弘法,他在事相方面談了很多: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在中國古代可能這些事情都能很好地解決,不需要講他就能達到這個水準。然而現在眾生連這個水準都沒有,連福德都沒有,你怎麼能讓他有甚深的般若智慧從信心進入呢?那信心一法不能進入就得要給他設置一個前方便嘛,要善巧,循循善誘,就從循循善誘,普被眾多根機的眾生來說,印光大師的思想是比較契合這個時代眾生的根機和這個時代的特點那麼一切祖師大德,佛菩薩在這個世間,他教化眾生一定要看準時節因緣,不是說自己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就像印祖說,達摩祖師在這個時代教化眾生,他也只能弘揚淨土一法。你叫達摩祖師來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有這個人嗎?他跟神光之間的對話:將心來。神光禪師說:覓心了不可得。”“與汝安心竟。馬上神光就開悟,當下見到琉璃地,成為第二代禪宗祖師——慧可大師、慧可祖師。那你看看,一言半句之下就言下大悟。現在我們說幾千遍,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馬上慧能禪師就開悟。我們天天念,搖頭晃腦念,念幾萬遍也開不了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怎麼無所住,生什麼心?都莫名其妙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是眾生的根機故,眾生的時節因緣故,要弘揚印光大師的思想,而且我們弘揚印光大師的思想,印光大師在那個時代,還比現在要單純一點。現在在一種資訊社會、科技時代,以市場經濟為主的時代,很多問題也是印光大師在文鈔裏面始料所不及的。所以我們還要掌握這些祖師的原則立場,還得要善巧方便地加以靈活運用,才能夠把祖師的思想進一步地發揚光大,做如來使者,使更多的眾生回歸彌陀的懷抱,成就往生之大事。


http://blog.sina.com.cn/donglindaan

往生的核心利益——阿鞞跋致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那麼這一段所揭示的那種殊勝的利益,正是阿彌陀佛大願的展開、彰顯了,也是體現著阿彌陀佛令一切眾生究竟圓成佛果的這種悲智、這種本懷,他是帶著十方諸佛的這種悲智本懷的,所以就把往生的利益在這個核心點上展開。你看並沒有講到一定要享受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有很多的享受,但是我們不是為享受去的,那些聖妙的五塵:七寶為地、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樓閣以及風吹的音樂的聲音、講經說法的聲音,最終指向的都是要讓我們成佛的,它要指向這個目標,不僅僅停留在一種觀賞價值。那麼所以這一段它是揭示了一個驚心動魄的資訊了:在極樂國土,眾生生者,這個眾生是包括所有的眾生——九法界眾生,不僅包括人道的眾生,也包括蜎飛蠕動的眾生、地獄道的眾生,只要他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只要剛剛去,都能“皆是”就是沒有一個遺漏,都是阿鞞跋致。
 這個我們有時候看這些經文,看的有時候會無動於衷,因為我們可能對通途修因證果的過程不是太瞭解。在大乘佛法當中,講這個阿鞞跋致的獲得,第一,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是非常難的“阿”是不的意思。“鞞跋致”是退轉的意思,這就是不退轉。那麼從大乘圓教來說,你在十信位都是空中柳絮隨風東西;那如果進進退退的話,他可能動經無量劫又無量劫都不可能成就佛果。他首先要得到一個底線——就是不退轉,有不退轉的底線他才能夠穩步的快速的到達涅槃城。所以一個菩薩修行,如果他還在“鞞跋致”這樣的位子上,他要如救頭燃,要精進勇猛的修行,一定要獲得阿鞞跋致。那阿鞞跋致剛才講:你得到圓教的初住,破一品無明,你才能得到真正的不退轉。
當然藏、通、別、圓講這個不退轉,它有三種不退。第一個是講“位不退”,就是你進入聖賢的位子,再不會退到凡夫位。好,那麼這就在聲聞教裏面,就是藏通別圓的藏教,你斷見惑得到初果的須陀洹——你只要得到初果斷見惑了,你就不會退轉到凡夫;那在圓教,他是屬於初信位——十信位的初信位,所以相當於初果的水準,不會墮到凡夫位。
 第二種是“行不退”行不退就是你修大乘菩薩行不會退轉——不會退到聲聞自了的這樣的位子上,那這個位子一定要得圓教十信位。大乘的十信位—七信位是相當於阿羅漢的水準,進一步清斷塵沙惑,到十信滿心,破一品無明,他就不會墮到二乘位。你看這個二乘舍利弗曾經在六信位的時候,由於有個婆羅門欺他的眼睛的因緣,他退轉了,覺得這個眾生太難度了,他就在這個六信位退退轉轉六十小劫;塵點劫以前,這個在大通智勝如來發菩提心的這些修行人都退轉了,所以你想得到一個行不退,在這個世間都是非常難的。
 再就是“念不退”念不退它的境界就更高了,那就是要大菩薩的境界了,八地以上他無作用道,無為用道,就是每個念頭都跟一切種智相應,從心所欲不逾矩——念不退。
 那麼這三種不退,在我們這個世間是修行動經無量劫啊。那看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它傳達的是什麼資訊?比如像我們,我們是凡夫,我們這些一品煩惱都沒有斷的,見思惑一品都沒有斷的人,只要信願持名,仰靠彌陀願力帶業往生的話,也都是阿鞞跋致。那這個是我們通途的教理是沒有辦法進行解釋的,因為你一品煩惱都沒有斷,你應該就是凡夫啊,你不可能成為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的菩薩啊,誒,但他確切就是。如果你是凡夫,但是你是阿鞞跋致;但是你說你是聖人吧,你是又一品煩惱都沒有斷。所以極樂世界因為帶業往生凡夫生到這裏都是凡聖同居的水準,凡聖同居水準他的身份你就很難標定他是凡夫還是聖人,這就叫:一切俱非,一切俱是。你說他聖人,他不是,但又是阿鞞跋致;你說他不是聖人,他又是聖人,所以是我們這個世間的通途教理沒有辦法去詮析他的身份、功能、作用的。那麼這一點是這個往生的最核心的利益,你得到三不退之後,在無量三不退——阿鞞跋致的菩薩裏面,其中大多數都是一生補處位,那就更殊勝了。一生補處那就是等覺菩薩啊,轉身就補佛位了,相當於彌勒菩薩這樣的水準,觀音、勢至、普賢、文殊這個水準——一生補處。那這樣的數量之多都是任何人沒辦法算得清楚的,就數量很多很多,但只能可以用無量無邊阿僧祇說——數量很多。那為什麼能得到不退轉?能不退轉,剛剛說除了阿彌陀佛的大願之外,再就是來自於極樂世界道場的殊勝,這個道場的殊勝也是來自於阿彌陀佛的一個願力呀,他是在法藏菩薩的時候就要建構十方刹土最殊勝的一個道場,叫“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讓十方眾生快速的到極樂世界,由於這個道場的殊勝讓他快速的圓成佛果。
                                 摘自——《佛說阿彌陀佛經》第五講
                 2008118大安法師講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持戒念佛是淨土宗家風

  在我們這個末法時期,尤其是這樣一個科技與市場的時代,五欲橫流的時代,外部誘惑非常大的時代,這個持戒就顯得更重要。因為外邊的誘惑就像烈火,我們貪瞋癡的煩惱就像乾柴,乾柴烈火碰在一起就熊熊燃燒,燃燒什麼?把我們的法身慧命燒掉了!於是我們就在六道裏邊沉淪。
  我們淨業行人要像蓮花的品格,要出污泥而不染,要從煩惱的淤泥裏邊伸展出來。怎麼伸展?就是要持戒,就是要念佛。


    持戒念佛是我們中國淨土宗歷代的傳承,從初祖慧遠大師到十三祖印光大師,沒有哪位祖師不強調持戒。我們東林寺的慧遠大師,他一生非常注重戒律,對天竺西域來翻譯戒律的三藏法師備加禮遇,希望他們能給我們中國翻譯出一部完整的比丘戒的律法。 
    比丘律法從漢代以來翻譯了五大部,曇摩竭部,四分律、五分律、僧祇律、一切有部律。我們中國的中土佛教的律藏翻譯的內容非常豐富,真的是一大幸事。經過南山宗道宣律師集大成,到宋代的靈芝元照律師續其後,形成一個博大精深的戒律的體系。這種戒律體系在晉唐之際蔚為大觀,到了南宋以後這個戒律慢慢鬆弛了,就不大重視戒律了,我們看到蓮池大師那個時代,戒壇都封塵了。到明末的時候,像蓮池大師、蕅益大師,他們把戒律的精神重新弘揚出來。
    但是戒律現在在中國也確實是比較困難,戒律一直處在一個比較蕭條冷落的狀態。所以到了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在事相上去做這個事情時,我們看到這些祖師在戒律的弘揚當中,在他們那個時代已是非常不容易了。蕅益大師三次閱律藏,以他二十二年的工夫,撰述了一部《重治毗尼事義集要》,三次講這部《重治毗尼事義集要》,聽的人很少,最多不過是十多個人而已。最後流失流失,二三人而已。很難啊!近代以來弘一律師、慈舟律師不遺餘力地去做戒律的扶持和弘揚工作,但也是有點孤軍作戰之勢。弘一律師據說他辦律學院也是受到了很多挫折,有的寺院也不一定很歡迎他,由於他顯得太嚴格了,看起來好像比較怪的樣子。但這些祖師大德做這個事,對於扶持佛教的法脈、法運的延續功不可沒。所以我們要繼承這些好的傳統,持戒一定要張揚出來。
                                              ——摘自2007年大安法師講於海口市《淨業三福》                

火燒功德林、三皈依、往生欲望等


問:請師父指教火燒功德林的具體事例,可以嗎?
    答:《華嚴經》說,念瞋心起一火燒功德林百萬障門開。這個本來好不容易修點戒、定,積累了一點東西——積累了一點福德、智慧,你一念瞋恨心起,馬上就沒有了。為什麼沒有了?比如我們修行是要有慈悲心的,當你的一念瞋恨心過來的時候,它就什麼慈悲心都沒有了,這種對待、這種怨氣、這種競爭、這種壓倒對方、這種不擇手段——它什麼都起來了。這個瞋恨心哪,它是隱藏在我們的內心深處與生俱來的這個煩惱。原來虛雲老和尚他在開示裏面講一個公案,說他有一個老同參,住茅棚也住了很多年,最後他出來覺得自己不錯了:現在我得自在了。在叢林裏住了段時間他也覺得太煩了,又去住茅棚。有一天在茅棚打坐的時候,就來了一夥小孩子——放牛的小孩子。這個放牛的小孩一看,誒,有個老和尚在那打坐,就跟他開玩笑:搖搖他的腿呀,抓抓他的頭啊。他也在那兒打坐不動——如如不動。捏捏他的鼻子啊,弄弄他的耳朵啊,他也能夠鎮得住——不動。哎,這幫小孩子反正是頑童嘛:誒,怎麼不動,不動我們還得想辦法。就用一根草伸到他的鼻子裏面,這不七弄八弄,他就阿嚏,這下火就來了:你這個狗崽子!就罵這幫孩子,弄來弄去瞋恨心還是起來了。這是不容易的,是吧?這是老修行人,說自己很自在了。所以我們等這個瞋恨心起來的時候趕緊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要生慚愧心 

    問:請法師開示三皈依殊勝之處。我已皈依,如何勸說父母也能皈依三寶?
    答:三皈依是我們學佛的第一個步驟: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法界常住的佛、法、僧三寶,能夠加持護佑我們很好地修行,令我們在世間能夠逢凶化吉,遇難成祥,吉祥如意,出世間修行遠離魔障,所以我們應該要進行這項儀式。那麼自己皈依了,就不要再皈依其他的外道典籍、邪師。同時也要勸勉父母皈依三寶,儘量建立佛化家庭。對於一個為子女的來說,要孝順父母,對父母世間的生活照料好,尤其要關照父母法身慧命,讓父母解決輪回之苦,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是大孝。所以常常拿些佛書、光碟讓父母看一看,帶父母常常到寺院來熏習熏習。把自己念佛修行的功德回向給父母:懺除父母的業障,讓他早日生起信佛的善根。這些都是可以產生作用的。

    問:佛家說要放下欲望,但一心到達極樂世界也是一種欲望。這對矛盾更該何解?
    答:佛教是說這個欲望,比如具體談到五欲——財、色、名、食、睡,它是我們輪回的根源。對凡夫來說,我們想做到完全放下欲望也是做不到的,我們首先做到的:對那種原來的放縱欲望變成對這個欲望的節制,讓它放在合情合理的範圍。那麼這就是要用戒律來規範——禮的精神。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可以說是一種欲、一種希求、一種好樂,但是跟我們世間的這種物欲它不一樣,不是同一性質的東西。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生命當中真、善、美、慧的一種境界,到達那個地方它是清淨的刹土;我們的這個五欲的欲望,它都是染濁的,叫污染,它在體性上是不一樣的。但在凡夫面上,我們用一種清淨的願望來替代那種濁惡的顛倒的物欲,這就是我們修行的開始——一個轉機,就是我們轉凡成聖的一個起點。你可千萬不要否定往生極樂世界,這叫願望——一種希求,這不僅不矛盾,而且往生極樂世界這個願,能夠淨化我們的內心,能夠提升我們的精神品格,能夠提高我們的道德水準。哎,這就是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一個良好的開端。這個不要把它看成是自相矛盾的。

    問:誦經、念佛不能清淨,時時妄想雜念,這樣是否都白念了呢?
    答:不會的。我們念佛不能清淨是正常的:凡夫眾生都是妄想分別,所以很多的佛號都是在妄念的背景當中存在的。但是不要緊,你在妄想的背景當中,這句佛號還能把持得住,這就是功德。這就是善導大師有個比喻:水火二河白道喻。水河無量無邊深不可測,火河也是漫無邊際,常常燒到這個白道上。它就表什麼呢?表我們眾生貪欲如水,瞋恨如火,常常會侵染到這個願往生的心上。但是在水火二河的這裏,你只要堅持信願持名,你這個白道就不消失,也能夠穿過去,你只要念佛的時候就不會掉到水、火二河裏去。為什麼能不掉進去呢?就是有兩土世尊的願力的加被。所以我們常常就是在這樣的狀態當中念佛的,但是如果你念得相應了,會心比較清淨一點,你清淨的程度決定你往生的品位會增上。但你即便清淨不了,你咬住這個名號,願意去,也能往生,所以絕對不會白念。白念那還得了啊?!那這個淨土法門帶業往生就落空了。它是帶業往生的法門,你只要念就能夠走,不會白念。

    問:早、晚課光念一部《彌陀經》,然後念佛號夠嗎?如有急事來不及,有罪嗎?
    答:在家居士還真是這樣就好,念一部《阿彌陀經》,然後念佛號,足夠了。成佛都夠了,還有什麼不夠啊?!好,南無阿彌陀佛!

                                                ——20093月大安法師講于杭州淨慈寺


簡單才美


                                                         大雄寶殿一角  廬山香爐峰  

        也許我們現代人談都覺得是一種奢侈,當我們違遠了我們的真如,談這個美真的覺得太奢侈了。但實際上,是我們生命自在快樂的源泉,一個人的人生應該是審美化的人生。顯現在我們外在的環境、生態,我們的行住坐臥,我們的服飾工藝,都應該具有美的形態,這個美是自然而然顯現出來的。你有真和善,外在的表現形態就一定是美,這叫誠於中而形於外。這個美,不僅僅是靠外面的造作,它也是從裏面流現出來的,它自然具有。
    我們再分解這個美的要素。一般給我們一種美的愉悅,首先要想到美的原型是一切眾生本有的。柏拉圖也說過:當我們在欣賞一種美好的景物或者一種善狀態的時候,你在瞬間就好像有一種東西被啟動了。這就是通過外在的一個因緣,啟動了我們內在潛伏良久的一種東西,這種東西給我們震撼、給我們崇高、給我們美好、給我們極高的審美愉悅,高峰體驗。當這種愉悅一旦產生的時候,他是超越功利、超越對待的。往往就是在現量當中,你感受到這種美的極大。
    那麼在我們淨土一法當中,就是通過佛號把它顯發出來,更為直接,更為單刀直入。我們念佛的目的是什麼?念佛的目的就是把我們自性本具的無量光、無量壽顯發出來。佛號是已經成就的果覺,我們要把我們內心還沒有顯發出來的,透過這個本質境來帶起我們自性本具的性德,它裏面的道理是非常奇妙深邃的。
    所以這個美首先要簡單,簡單才美,不能搞得太複雜。
    上個世紀的愛因斯坦,包括那些前衛的科學家,他們探討科學,探討一種科學方程式是不是真的?他提出個方法就是看它是不是美?是美的東西一定會有真,它這個角度是很奇特的,一種公式如果它非常簡單,非常具有審美的價值,那直覺就感覺到它一定是真的,具有真理的含量。
    
  根據07113上海復旦大學逸夫樓學術報告廳開講《淨土文化與現代人的心靈提升》錄音整理

文章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