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分類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大安法師:莊周夢蝶,夢境可信性高嗎?

                       來源:學佛網      分類:法師答疑

問:莊周夢蝶,是蝶入夢,抑或人夢蝶,夢境可信性高嗎?
莊子有一天做夢,夢到了蝴蝶栩栩如生。所以醒過來之後,他就迷惑了。是我莊周夢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莊周,到底那個更真實呢?這個寓言故事是很意味深長的。實際上,莊周夢蝶,等他醒過來迷惑,實際上他迷惑是有根據的,他醒過來之後還是在夢中,既然是夢,夢就沒有什麼可信性,有什麼可信性?夢就是虛幻的、虛妄的東西。佛典裏面對這個世間常常用夢來比喻:“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從生滅心產生的都是有為法,這些有為法都是在做夢,沒有一法的真實。既然了解到做夢,無論是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它本質上沒有差別,都是虛妄的。
    我們這一生來到世間,無論是富貴還是貧賤,無論壽命長一點還是短一點,本質上也沒有差別,都是在做夢——無明大夢。為什麼佛是覺者,佛就是從夢裏面醒過來了,這個覺者來覺我們這些還在夢中的眾生。其實我們在夢中遭受種種的苦難,它也是虛幻的。但是在夢裏面你會被這個夢境所控製,它是會感覺到真實的恐懼,諸佛示現在世間,就是讓我們醒夢。為什麼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我們在夢中說救命呐,救命呐,苦不堪言。那麼在觀世音菩薩示現下,我們從夢裏面解決了我們夢裏的問題,它還能如夢。這只是解決世間眾生的一些苦惱問題,那最終真實大利,就是讓他醒過來。你的小孩在叫“救命,救命!”,這時候——比如你的小孩正在作惡夢“救命,救命!”,做父母的,你不會太當真吧!他說“救命,救命!”,你還真的撲通一下,要拿槍過來啊!你知道是假的,這時候,你幫助他的最好方法就是:“啊,醒來醒來,寶貝寶貝醒過來。”醒過來他就好了嘛!所以我們問題是要醒過來,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醒夢。聲聲佛號喚醒夢中人,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徹底地成為朗然大覺,三界六道輪回就是一個大夢。從這裏面去契入——如夢!


戀西大師念佛要訣八不必

              來源:中國佛教淨土網   分類:蓮友分享  

專念阿彌陀,不必除妄想,只要聲不絕,決定生安養。
專念阿彌陀,不必參是誰,只要心不亂,決定出輪回。
專念阿彌陀,不必懺宿業,只要仗佛力,決定能消滅。
專念阿彌陀,不必斷煩惱,只要佛聲現,決定當時少。
專念阿彌陀,不必尋方便,只要心常憶,決定成一片。
專念阿彌陀,不必求悟門,只要到西方,決定悟無常。
專念阿彌陀,不必報四恩,只要佛不離,決定利群生。
專念阿彌陀,不必起疑惑,只要信佛語,決定生彼國。

  戀西大師,清朝人,悟人生無常,年十餘出家,旋即受具,既悟明心地,複修淨業,自行化他,唯誠唯懇,師自發心至終,日持佛號六萬,二時回向,寒暑無間。光緒十八年秋,示疾,正念自在向西跌坐,念佛而逝。
  次年二月荼毗,眾見頂現十佛像,雙手各現一佛像,因師曾焚二指,分供釋迦、彌陀,頂常然香十柱,供養十方諸佛故也。
  戀西大師雲:奉告有緣之士,于持名時,只要令聲音不絕,不必注著一心不亂。音聲不絕是因,一心不亂是果,因行若真,果必成就。所謂形直則影端,聲和則音順也。
  可惜今時之人,佛尚不肯常稱。於句句中,有銷塵融滯之功德亦不知,便先想一心不亂,豈非無翼而欲飛,樹無根而欲茂。所以每每念彌陀,每每無滋味,念得妄想多,便向別門去。嗚乎哀哉,淨土法門,衰敗至此,可謂極矣。
  願我同倫,出聲記數,努力努力。又當知出聲是口,記數是身。故妙菜禪師雲,能運身口之念,勿論其散。但不間斷,自能一心,亦即可名一心。惟行之不休為度,故不必憂散亂矣。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八萬四千法門只須淨土一法就可以嗎

              來源:中國佛教淨土網   分類:法師答疑
    問:藏傳淨土法門,特別強調往生事因,明觀福田 積資淨障,發菩提心,發願回向。其中特別強調發菩提心,不知法師如何看待?法師昨天說往生,完全仰賴阿彌陀佛,不知往生是不是全靠他力,還是也需要自己積集資糧,信願具足,發菩提心才能往生?法師說只需信願,雖說是臨終一念,可死亡是件極恐懼的事情,到時能否把握得住,能不能提起念佛的念頭,是不是還要靠自己的福德,機緣?若一味強調往生是件很容易的事,我們平時即對福德、智慧、資糧還需要嗎?佛說八萬四千法門只須淨土一法就可以了嗎?信心的建立是不是靠平時聞、思、修串集才能得到?若平時不修行,臨時抱佛腳可以嗎?修淨土法門往生的成功率有多高?能夠統計嗎?請開示。
    大安法師答:好,看來你學藏密還是學得很深入。藏傳淨土法門當然我們也會跟上人,這個西藏的一些法師,堪布做些交談。藏地的淨土法門跟我們漢地的淨土法門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他強調這個因,那個因,甚至還要強調觀喜,發菩提心,其中特別強調發菩提心。好,就對菩提心怎麼看。我們淨土法門也會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三輩往生的共同特徵。但,對菩提心怎麼理解?發菩提心是不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必要條件?曾經就有人說不發菩提心就不能往生。這些涉及到往生的重大的問題,我們一定要加以明辨。如果是通途的菩提心,所謂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的心。菩提心說起來,又有很深廣的內容,有發心菩提,有明心菩提,有伏心菩提,有出到菩提,有圓滿菩提等等啊。它的次第很多。我們在淨土往生一法當中,單刀直入,就談信願。而且深信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
你具足信願,你就能往生。如果就從通途佛法的菩提心來看,你能發起通途的菩提心當然也很好,那就能夠提高往生的品位。但萬一中下輩的行人發不起通途的菩提心,他能不能往生呢?他只要具足信願,照樣可以往生。觀經講下品,下輩三品往生都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再發通途的菩提心的。到彼土去發菩提心的。所以千萬不要說,沒有發菩提心就不能往生。我們正面說應該提倡發菩提心,但是萬一這個菩提心發不出來,具足信願照樣往生。那麼往生一事全靠他力,但是這個他力如何感召過來?也要自己信願持名。這個信願持名裏面當然也包括他力,自力在裏面。所以,你說是自力和他力。實質上都是自他不二的。全體的他力就是自信的力,你很難在他力和自力去劃一個明顯的界限。你具足信願持名,阿彌陀佛感通上了,哎,臨終十聲乃至一聲都能往生。
那麼這裏要不要福德,因緣呢?這裏你不要打成兩截,你能夠信願持名就是你的大福德,多善根。不在信願持名之外去談福德,善根,因緣。所以,往生一法,確實是容易往生的。你信願具足,十聲乃至一聲都能往生。但是也確實很難的,因為你不具備信願。像你能夠提這麼多問題說明你有很大的懷疑,那既然有懷疑,就要廣修福德來破你的懷疑。你的懷疑破了,就可以往生了。佛是說了八萬四千法門,正因為對淨土法門難以產生信心,就讓他修通途的八萬四千法門。如果他對淨土法門當下就相信了,就這一個法門就足夠 ,就可以了。就是由於信不及,才要循循善誘,才要講八萬四千法門。是這麼一個道理。
  所以也不能說只要淨土一法。八萬四千法門也需要,因為眾生無量,眾生的根基無量,眾生的好要無量,所以八萬四千法門,乃至更多法門施設也是必不可缺少的。那麼信心的建立,他是表現形態很多,你可以靠平時的聞思修串列來得到,有的就是多生多劫就有那個善根,忽然聽到了,馬上產生信心,不需要平時的熏習他也能夠得到。有的沒有這個善根他靠這一世積累,有時候也不一定達到能產生信心的目的。就好像世間有一個大學問的人,你說他就靠這一輩子讀書就能得到嗎?當時袁枚講那個黃庭堅,談他,前身就是讀書過來的。說了一句話“今生讀書方已遲”一個大學問者他不可能靠今生幾十年就成為大學問人,都是他前生讀了很多書,今生再接上,你今生才讀書已經遲了。這個淨土法門的這個信心也是這個樣子,你今生才開始接觸,它實現是很困難的。有很多人一聽就相信,就是他有多生多劫的累積的結果,那你有信心,有信願,臨時抱佛腳是可以的。我們常常講“臨時抱佛腳”是嘲笑一些人不管用,實際上淨土法門,觀經就講:五逆十惡的罪人,地獄相現前,地獄猛火現前,這個時候聽善知識跟他介紹阿彌陀佛,他趕緊念阿彌陀佛就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地獄猛火變成清涼風,風吹來陣陣蓮花,蓮花上有化佛菩薩,化佛菩薩接引他往生。這可不是臨時抱佛腳也能產生效果嗎?所以這是一個大不可思議的法門,不能用通途的佛法來比量。
       那麼修淨土法門往生的成功率有多高?這個統計釋迦牟尼佛跟我們早就統計好了,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娑婆世界那些大菩薩,就是不退轉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有六十七億菩薩,那些小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人數不可計數。這個就不需要我來做統計,釋迦牟尼佛統計好了,我們就聽釋迦牟尼佛的統計就好了。所以,萬修萬人去是真實的。


重奠道德基石 力挽世道人心

                                                                        來源:《淨土》雜誌2011年第4       作者:釋大安
    

道德問題已成為國人普遍關注談論的話題,諸如:毒奶粉問題、地溝油問題、惡性案件不斷提升、貪污腐化問題、充斥社會坑蒙拐騙問題等等,類似問題層出不窮,讓人感覺到社會道德的底線都難以維持了。八十年代探討道德問題,用的概念是“道德滑坡”,三十年之後,再重提道德問題,就要用“道德危機”這個嚴峻的概念了。那麼,現實生活中道德問題的癥結到底在什麼地方?
我國倫理學教科書上對道德的定義是:道德是一系列社會規範的總和。這種概述是從社會學的意義上談道德,未能觸及道德深邃而本真的涵義。在古代文獻中,道與德是以單個詞出現的,“道”與“德”這兩個概念是有其內涵和外延的差異的。道為體,德為用。道是宇宙人生、法界的本體;德則是契合本體的在社會生活當中的規範的顯現,是道的應用。道與德有密切的關聯,有道方有德,大道有大德,小道有小德,無道就缺德。我們多少年來迷失掉了這個道,一切都在物質與經濟關係層面去考慮。道是什麼?《周易》講“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個道是形而上,就是物質形態之上的東西,也就是無形無相的東西。雖然無形無相,但卻是一切有形有相物質之本源,離開了這個無形無相的道,就不可能展示有形有相的德。而我們這幾十年來的正統思維方式,對“形而上”總是持批判態度的。一切都是唯物論,存在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道德是社會經濟關係的產物等等。甚至還認為道德是有階級性的:無產階級有無產階級道德,資產階級有資產階級道德。如果說,道德是有階級性的,是有時代性的,就是說從本源上否定了道德的本質內涵。
須知,人類道德一定是有超時空價值的。康得認為,道德的立論有兩個特點:第一是普遍性(普遍立法的原則),第二是道德自律。道德是來自內心的一種自覺,而不是來自外部的一種強制。來自外面的是屬於法律的、紀律的範圍,而道德是一種內心的認同,一種相應的情緒體驗,一種自我調控系統,一種自覺。離開了自律,就不成其為道德,這就是古人講的“慎獨”。而且,道德還有一個特性——它本身就是目的。不說謊就是不說謊,不說謊本身就是目的,不是說為了什麼不說謊。道德有了另外的目的,就會從目的價值淪為工具價值。這恰好又是我們這個社會的一個普遍問題。在這個工具價值非常發達的時代,一切都是為某種功利而服務,理性精神與法的原則卻日益淡薄。
在一個以功利、以成功與發展為終極目標的價值體系中,道德一定會淪落為工具價值。道德被嘲笑,“道德值幾文錢?”笑貧不笑娼。當道德普遍不受尊重的時候,道德滑坡乃至道德底線的全面崩潰也就在所難免了。
在經受種種道德陣痛之餘,國人開始呼籲傳統道德的回歸,近年來的國學熱即是這種社會心理的折射。然要重建道德,就得要展現道德的目的性、獨立性與尊嚴性,而這又必然會涉及到一個更深層的拷問,即人們遵從道德律、抑制邪惡內在動力是什麼?這就是道德的依據問題。
道德的依據,從社會、物質、經濟關係中是難以找到的。從道德的內涵本身來考量,才能避免道德工具化的窠臼。康得在這個問題上有一個觀點,為了保證純粹道德律的完全實現,必須建立兩種假設,第一是靈魂的不朽,第二是上帝的存在。因為在自由意志的基礎上,只有假定靈魂不朽才給人建立起追求道德上的完善和聖潔的目標,以及來世配享天福的希望。也只有假定上帝存在,才能保證德性與幸福果報的絕對公正。這即是純粹實踐理性的信仰,更是道德得以內化為自覺自律的依據。
康得的這兩個假設,在東方的道德學說中,尤其在佛教的道德理論中得到了完備的詮釋。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寫過兩篇文章,一篇是《三報論》,這篇文稿是因俗人懷疑善惡行為無有現實驗證而作。依據佛經概述,善惡業有三種報應方式。一曰現報(善惡始於此身,即此身受),二曰生報(善惡始於此身,來生受報),三曰後報(善惡始於此身,二生、三生乃至百千萬生受報)。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其感應受報之遲速先後,錯綜複雜。此乃自然之賞罰,極為公正,不差絲毫。另一篇文章是《形盡神不滅論》,是論述形體有生滅聚散,神識不受斷滅。譬如火之傳于柴薪,猶神識傳於形體,火之傳於異薪,猶神識傳於異形。意謂吾人神識於這一期的生命載體結束之後,又會找到另一個生命載體,這就是輪回的觀念。
比較康得提出的道德建立的兩個前提,與慧遠大師這兩篇文章所述的理念,有驚人的相似。形滅靈魂不朽即是神識不滅,只是表述的差異,內涵並無二致。而上帝的存在類似三世因果律,善惡因果律這一自然之賞罰能保證善惡行為回應的公正性。可見,慧遠大師這兩篇文稿早在東晉時,便完成了道德依據的理論建構。這是對我國本土文化與佛教法義融合的智慧結晶,一千六百年來,對國人的文化心理建構厥功甚偉。而現在社會道德問題的癥結就在於我們的道德依據中缺少因果與輪回這兩個觀念。自古以來維繫中國社會的倫理道德體系的依據一直是輪回和因果,只是在近百年來,這兩塊基石完全抽掉了,這就導致現在的所謂新的倫理學體系,變成了一個政治意識形態的東西,無法約束人心,這就是問題癥結所在。
有因果、輪回的觀念,人們才會有敬畏感,否則,就什麼都敢幹,無所畏懼。不信善有善報,不怕來世的懲罰,認為人死如燈滅,死了什麼都沒有,哪有什麼果報而言。斷滅論必然會導致道德的虛無主義,而為了滿足現世的物欲名利不擇手段。
儒家文化的道德核心,就是一個字“仁”。這個仁,就是一個果子的核心,所以講道德原則,最終還是要講心——人心。人心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尚書》記載,虞舜禪讓天子位給大禹時,傳授了十六字心訣:“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意謂人心內夾雜著太多的貪欲、瞋恨嫉妒、機詐,故雲人心是很危險的,但是人心內亦有道心,這道心就是和宇宙法界的本體能夠貫通的心,具有著明德、仁慈、真誠、正直。但這個道心很微弱,它被人欲、執著給遮蓋住了。而欲治理天下的君子,要通過修養“精一”功夫,將中庸的道心彰顯出來,才能夠治國平天下,才能垂衣裳而天下治,才能成為聖君,施行王道仁政。顯發微弱的道心,抑制危險的人心,就要修心養性。而修心養性就要惟精惟一,作精一的功夫,就是佛教講的制心一處。
為什麼現在社會有這麼多不道德的行為,就是因為心都往外奔馳心很散亂,在奔馳外面過程當中又充滿著貪瞋癡三毒煩惱,以身口意造作種種惡業。現在我們要作精一的功夫,回歸到內心,要知道內心當中,是具有良知良能的,就是孟子講的人有四端——“惻隱之心,是非之心、辭讓之心、羞惡之心”。萬物皆備於我,所有世間和出世間的善端,都在吾人介爾一念的心內,是與生俱來的。
蘇格拉底和柏拉圖談知識有它的先天性,教師只是做知識的助產士,從這個觀點也就能夠延伸出一個結論:人的靈魂不是這一世的。康得也講先天純粹的理性批判,也是人內心本有的,是由於神識中有多生多劫的生命延續才有其先天知識的原型。量子物理學薛定諤也談到,遺傳密碼是帶著人多生多世的知識,一生命運的展開,無非是遺傳密碼的一個解碼過程。而這一世你的人生的經歷,學習的過程,又在這個遺傳密碼當中添進了新的密碼,然後這個添進新密碼的遺傳密碼,又會找到另外一個生命載體。從而表明唯物主義經驗論哲學家洛克的“白板說”觀點是與事實不相符的。
現在看來,我們從小到大被灌輸的哲學理論,是需要重新去審視、去考究的,比如外面的世界是不是就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啊,離開人的意志而獨立存在的客觀世界有沒有啊?海森伯的測不准定律告訴我們,一切量子、粒子的基本狀態離不開人的想法與觀察儀器及方式,離開人的觀察目的與觀察手段,量子是什麼狀況,人是一概不知的。這就和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觀點相接近了。佛法告訴我們萬法唯心,三界唯識。山河大地,依報正報都是建立在我們的念頭基礎上的,離開當下這個念頭,也就沒有外面的世界。如果我們參禪念佛契入到無念狀態,超越主客體的對待,即時虛空粉碎,大地平沉,所謂“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所以我們談道德問題,實際上涉及到世界觀問題,世界觀決定人生觀,決定道德價值觀,以及吾人的行為方式、道德規範。
湯因比歸納分析世界文明形態有五十多種,有些文明形態早就湮沒了,有些文明形態卻在挑戰和應戰的模式當中生存下來了。一般說有四種比較有特徵的文明形態:海洋的文明,比較注重商業,貿易發達;恒河流域,就是印度文明,側重在宗教,所有宗教都發源在那個地方;北方的草原文明,比較彪悍的,武力征戰甚猛,成吉思汗鐵馬所向披靡,其孫忽必烈建立元朝,版圖最遼闊;而發端在黃河長江流域的中原文明,則是以禮儀、道德、倫常文化見長的。
可見中國的文化形態,正是以倫理道德禮儀為特質,立足于世界文明之林的,是非常有生命力的。而現在,我們卻把幾千年豐厚的道德文化邊緣化了,真可謂不肖子孫了。許多西方倫理學的理論觀念,不少是受東方文化的影響建立起來的。十八世紀法國的啟蒙運動,就曾出現過中國文化熱,深受知識界的推崇。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提出了市場經濟是一隻手,他寫的另一本《道德情感論》,提出道德的同情心,又是另外一隻手。《道德情感論》中所說的“同情心”,孔子稱之為“恕道”。孔子對曾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當下心領神會。等出門之後,其他的弟子就問曾子,你剛才說“唯”是什麼意思?實際上“唯”有點像禪宗,當下、言下頓悟了,無須再問,但要用言語表達說出來,曾子勉強對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者,盡心;恕者,推己及人,仁愛,還是回到心上,相似於這樣的一個道心。這個道心是跟一切眾生同體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有對他人感同身受的那種移情的理解,所以就把這個“恕”的內涵詮釋為八個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就不是一個換位思考嗎?移情的理解嗎?一種感同身受嗎?他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他人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譬如吾人的身體,四肢是一體,左胳膊受傷流血了,右胳膊去幫助它,是不談條件的。這種幫助他人的心,或者互助的行為,只有建立在同體的情況下,才是無條件的,不求回報的去説明他。只有在這種認知當中,你才會做慈善,你才去做義工,這裏沒有交易的成分。所以“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稱為道德的黃金律啊!
還有引進西方的生態倫理學,叫大地倫理學。中國道家講“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天人合一的觀念,這個就是生態哲學、環境哲學最高的理念。不僅有情的眾生跟我同體,無情的山河大地、樹木花卉也跟我們同體。我們不能去傷害它,它也是我們心性變現出來的東西,更何況山河大地它也是有生命的。人是一個小宇宙,宇宙是個大宇宙。我們人有五臟六腑,大自然也有五臟六腑,也有肺部的呼吸,也有汗毛管,也有肝臟也有腎臟。人有腎臟,大自然有濕地;人有血管,大自然有河流。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古樹,參天的樹木,都有靈性的,都有神在上面住著。你不能隨便就砍伐,隨意砍伐就是對樹的生命不尊重。如果上面有樹神,你不禮敬提前告知,便率爾砍樹,那樹神可要找你的麻煩,這些都要有敬畏感啊!這天人合一的觀念是一種真實而崇高的智慧,聖人諄諄教誨我們,但我們這些不肖的子孫,卻遺忘了這個觀念,所以對大自然非常傲慢,沒有敬畏感。這些文化遺產,我們繼承了多少,真的像佛經講的,缺乏智慧的人,為人處世幹事業,大多目光短淺,用盡機心所作的事,一利才出,百弊叢生。猶如小孩子舔刀刃上的那點蜜,剛嘗到一點小甜頭,馬上舌頭被割破了。
我們這個民族需要一批超越小我的棟樑之才,《論語》中講,“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要把自己的“意必固我”清除掉。“毋意”,不要意氣用事,要有冷靜客觀的理性觀照。“毋必”,做什麼事情不必一定要如何,隨順因緣,無可無不可,通權達變,法無定法。“毋固”,不要那麼固執,一條黑道走到底。“毋我”,不要我執,吾人悉有與生俱來的我執身見,常常以我為中心劃線,以我為中心做事情,以我為中心作出種種情緒反應。其實一個君子的行為,或者一個能做成事業的人,一定要把小我放下,一定要多想別人,多滿足別人的願望,多讓別人歡喜,多體察別人的需求,這就是普賢菩薩的恒順眾生。菩薩無心,以眾生心為心。這不僅是修行,就是在世間法上,你作為一個官員,作為一位企業家,作為任何一個領袖型的人物,要取得事業的成就,亦應以他人的心為自己的工作目標,滿足他人的需求,這才是為人處事的智慧。如果擺脫不了“意必固我”,那將會一事無成,因為你的心行與天道相違。《尚書》雲:“惠迪吉,從逆凶。”順著天道而行,天就給你吉祥,你違背天道而行,就會招致災殃。所以《太上感應篇》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所以我們對於天道,一定要深加體認,要相信有天道,要立志追求這個道。你有道心,這個道心裏面,包含著諸法的空性,這是道的本體。那麼道的作用,就是這個空性當中,能夠緣起一切法,就是有因果的法則,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每個人都想要幸福美滿的人生,但是我們不知道怎麼獲得這種幸福,往往用了一個非道德非理性的手段去獲得,這樣反而南轅北轍,飛蛾赴火,作繭自縛,這些都是愚癡的表現,主觀上想獲得幸福,實際上都適得其反。每天的行為造作,恰好是導致災禍,人格瓦解,精神墮落的要素,之所以產生這個情況,就是他不瞭解這個“道”,不能與“道”相應。
孔子闡釋人格教化四要素:“志于道,據於德,依于仁,游於藝。”一個君子謀道不謀食,具有理想主義精神,形而學之超越情懷。這個道具體體現在“據於德”。就是你每天做事的依據,要有德性,德性的展開,有八個綱目,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意謂在你的日常生活當中,為人處事當中,敦倫盡分當中,把這八個字落實下來,在家裏要孝順父母,兄弟之間要恭敬,對上級要忠心耿耿,朋友之間要有信譽,對人對事要有恭敬之禮,要有正義公平之心,廉就是要過節儉的生活,恥是要常省己過,有羞恥感內疚感,懺悔心,慚愧心。踐履好這八德,便能模鑄健全的道德人格,否則,“亡八字”便意味著人格的瓦解。
“依於仁”是說做事要依怙仁愛之心、惻隱之心。而學知識技能都是第四步的事情,叫“游於藝”,六藝是知識技能。現在我們問題就出在,我們教育人,包括自我教育,前三項都不談,就談第四項游於藝,從幼稚園開始就游於藝,學電腦,學英語,學鋼琴等等,搞得現在中小學生,真是苦不堪言。現在的小孩子大多沒有幸福的童年了,背上一個沉重的書包,要背上十多年。“游於藝”還意味著學習知識技能要以遊戲的心態,輕鬆活潑,自然,審美。如果被考試分數的功利性所控制,學習的樂趣便會失去,甚或異化成一種苦差事了。
聖人告訴我們,一個美好的人生是審美化的人生,不是忙忙碌碌的。殊不知這個忙,是一個心字旁,右邊是個亡,忙者心亡也。為什麼我們不歇一歇?停下來,檢點一下我人生的行囊到底有些什麼、多重,有有多餘累贅的東西可以放棄,自己前面的道路該朝哪個方向走,才能抵達人生美好的結局?這些都需要認真拷問,深入思惟的。為什麼我們搞得這麼緊張?我們搞得這麼緊張,我們的幸福指數有多高?房子、學費、養老費、醫療費,像幾座大山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尤其是失去了精神家園了,這才是現代人最大的痛苦。漂泊——沒有安身立命之所,像無頭的蒼蠅,不知道飛往何方,但必須要飛,在熾熱的爐炭的跑道上,必須要跑,停不下來,所以我們透過這些現象觀照人生的本質,也可以說慘澹的人生啊。所以我們要尋求人生的真諦,要知道我們安身立命在什麼地方,要知道我們的精神家園在什麼地方,要回歸到我們的自性,找到答案。我們而且要恭敬地請教那些過來人,就是儒道佛三家的聖人,在他們給我們留下的聖典當中,去找答案。這樣我們才能夠得到幸福美滿的人生,我們這個國家的道德水準,道德理論的建構,才能找到一塊堅實的基礎,中國才有成為大國的可能性,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據2011423日南京大學講演稿節選)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佛像結緣】《觀經變相圖》

                                                               



 作者:
 介質:佛像
 規格: 兩種規格
 庫存:
 日期:11-10-18
                               
 古今淨土變現圖乃弘法大德依據淨土經典所繪製的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景觀。極樂淨土由阿彌陀佛願心所流現,全體即一真法界。淨業行人以法界心觀法界境,托彼依正,顯我自性,成就佛道,乃點石成金之觀修。
  《
觀經》詳述定善十三觀,由日想、水想、冰想等假依境,由阿彌陀佛願力加持故,令行人契入琉璃地等真依境,地觀成就,即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捨身他世,必生安養。次第由觀依報到觀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之正報,契悟彌陀自性,淨土唯心。淨宗之“指方立相,住相證果”之妙用,“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秘髓,於斯圓彰。
   
茲有東林佛教藝術研究所陳偉居士,仰承善導大師以藝術作佛事之家風,參照當麻曼荼羅、敦煌觀無量壽經變之圖式,造觀無量壽經變相圖一鋪,用作淨業同仁由觀生信,感通彌陀願力,安隱往生之妙行。願以此功德回向法界眾生,共入彌陀願海,同臻極樂淨域雲耳。
                                     
歲次辛卯孟春東林沙門大安  謹志

       此幅《觀經變相圖》已經印刷出版,面向廣大信眾免費結緣。

     規格:     131×118  cm
                
62.2×56.5 cm


·                                
·                                 聯繫電話:0792-8893186(時間 8:00-17:00)
·                                 E-maildonglinbook@126.com
·                                 諮詢回饋:線上留言
·                                 郵政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廬山東林寺法寶發行部
·                                 收信人:慧心居士
·                                 郵遞區號:332009 
         
注:來信請提供您的詳細資訊,包括:所要索請的法寶名稱、郵編、 位址、姓名、電話,以便好為您寄出。吉祥如意,福慧增長!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東林大佛】傳印大和尚視察大佛工程建設

                                           來源:東林寺     作者:東林大佛     分類:祖庭信息 
 20111012日下午四點,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廬山東林寺方丈傳印大和尚視察了東林大佛工地,江西省民宗局肖爭鳴巡視員等領導陪同視察。
大安法師到機場迎接傳老,並率指揮部主要成員在現場向傳老彙報了工程進展情況。傳老雖主持中佛協工作法務繁忙,但卻時常惦記著大佛建設。在已經鋪裝好的拜佛台,傳老看到氣勢宏偉的三大殿、鐘鼓樓、接引橋十分高興,不停地詢問著工程情況。當看到貼金已經基本完成的阿彌陀佛聖像時,傳老非常欣喜。登上大佛台後,傳老詳細詢問了佛像及寶蓋的建設情況,看到佛像旁尚未完善的寶蓋工程,傳老認為應尊重國宗局的建議,將大佛開光慶典延期舉行,待寶蓋及各配套工程完善後,向海內外關心東林祖庭及大佛建設的四眾弟子展示一個莊嚴的道場形象。
最後,傳老殷殷叮囑要牢牢把握住大佛工程建設的品質和安全這兩個關鍵環節。臨走前,傳老緊緊地拉著大安法師的手,憧憬著道場建成後的盛況,對祖庭的發展和淨土法門的弘揚充滿期望。












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東林寺2011年秋季傳授在家菩薩戒(三)

                                來源:東林寺網路部     作者:蓮覺居士
20111015日(農曆九月十九),是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經過兩天半的淨壇、拜懺、學戒,東林寺秋季在家菩薩戒法會進入正授菩薩戒階段。 
1015日清晨,秋高氣爽,陽光燦爛,從四面八方前東林寺求戒的男女居士,身穿海青、縵衣,在香光講堂聚集一堂,恭敬誦念“南無千華臺上盧舍那佛”聖號,恭候戒和尚、羯磨師、教授師的到來。 
7:50分,八位居士代表手捧鮮花,在道元法師等引禮師的率領下,前往方丈室迎請三師。 
上午815分,在八位居士代表的恭敬禮拜、再三祈請之下,儀仗隊護持著戒和尚傳印大和尚、羯磨師本通法師、教授師大安法師來到香光講堂。在引禮師等人的指引下,八位居士代表拈香禮佛,恭請三師莊嚴上戒壇升座。 
三師升座後,道元法師按照傳授居士菩薩戒儀軌,引領大眾禮敬三寶、正請師法。禮請畢,戒和尚傳印大和尚為求戒佛子開導戒法。緊接著戒和尚、羯磨師、教授師、第一引禮師,分別祈請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等十方一切如來菩薩,為戒子們作戒和尚;作羯磨阿闍黎;作教授阿闍黎;作同學等侶。 
請聖畢,戒和尚傳印大和尚鳴尺開示,授“四不壞信”;羯磨師本通法師鳴尺領戒子“懺悔”;教授師大安法師鳴尺開示“明發願法”,以鏗鏘有力的音聲,帶領戒子們在諸佛菩薩座前心念口言,發下十四種菩提大願。 
發願畢,戒和尚傳印大和尚即正授戒體,秉宣戒相,然後傳授居士菩薩戒“十重戒”。千餘名求戒的佛弟子,長跪在佛菩薩座前,諦聽傳印大和尚逐條宣戒,當大和尚問道“能持否”時,戒子們一聲聲“能持”的鄭重誓言,穿透了香光講堂屋宇,在東林祖庭的上空激蕩。 
授戒畢,傳印大和尚做了結勸開示。然後三師下座,領眾誦念“南無千華臺上盧舍那佛”聖號。最後在道元法師的領誦下,大眾高誦授戒《回向偈》,禮師三拜,恭送三師回寮。 
上午10點整,東林寺2011年秋季居士菩薩戒法會功德圓滿。監院道元法師滿懷歡喜,祝賀戒子們圓滿得受菩薩戒,囑咐大家盡形壽如法持戒,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乘願再來,圓成佛果!

20111015日,東林祖庭將為在家求戒大眾正式授以菩薩戒:早8時,求受在家菩薩戒的居士代表前往丈室恭迎三師

       迎請三師依仗前往東林香光大講堂

       授在家菩薩戒三師:教授師(大安法師)、羯磨師(本通法師)、戒和尚(傳印長老)

    三師禮佛

      求戒大眾拜願中

     三師合掌請聖

正授在家菩薩戒法

     大眾受戒中

 受戒已畢:三師下座結勸回向法,大眾回向中。

授戒圓滿:大眾恭送三師回寮



文章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