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分類

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沒有建立淨宗見地很難產生信心

                                                                     來源:大安法師博客            分類:法師開示

居士請問法師!修淨土宗沒有見地能否往生?見地、修證、行願是修行的整個過程嗎?如何處理這三者的關係?
法師淨土宗也講見地的,各宗各派都有見地的問題。見地就是我們的知見所能到達的一個地步。我們對淨土法門事理因果的瞭解所引發的信願,就是淨土宗的見地。
沒有這種見地是很難產生信心的,是很難生起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願心。如果沒有深刻理解娑婆世界的苦、空、無常、無我的本質,沒有了知西方極樂世界就在我們一念心性當中完整具足,沒有明知涅槃的常樂我淨的事相上的表達,沒有對真空妙有的中道智慧的把握,沒有這些見地,是不可能產生真正的信願的。沒有這些見地你的信根就很難建立。沒有信根就不會有力量,於是就會懷疑,就會動搖。所以淨土宗是非常重視見地的,見地就是信願,而能否往生的關鍵取決於信願。見地、修證與行願是密不可分的。你見地到什麼程度,也就是你信到什麼程度,你的願才能懇切到那個程度,你執持名號的功夫才能到達那個程度,這就是淨土宗修因證果的完整表達。
然而淨土法門見地的建立,主要是仰信佛語。比如,能確信釋尊所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並依信願,執持名號,即是以佛知見為己知見。老實持名念佛就是佛的第一弟子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要念茲在茲。要把我們所見聞覺知的一切境界都作為往生淨土的增上緣。一切逆的境界,能成就我們厭離的心;能讓我們對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嚮往的心;能增強我們對阿彌陀佛欣慕的心。順境逆境界都是成辦我們往生的好境界
念佛人乃人中妙妙人,斯語不虛。

2011年4月14日 星期四

邊地疑城是個什麽樣地方


居士請問法師《無量壽經》中所說的邊地疑城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法師邊地疑城是一個比喻的說法,不要理解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旁邊有一個真實的城存在。邊地是八難中聞不到佛法的地方,稱之為邊地。疑城亦指往生者夾雜疑心求生到極樂淨土,住在由識心所變現出來的城中,不能見聞佛法僧三寶,由此喻稱為邊地疑城。漢譯《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載,中輩和下輩都有邊地疑城。比如有人曾經相信念佛法門,也至少有過一日一夜的念佛功夫,然而中途他懷疑、後悔了。由於生起了疑障,便把其他的煩惱也啟動了,甚至他連世間的善惡、因果報應也不相信了,於是便在五欲六塵中隨波逐流。就這樣的一個眾生,臨命終時,按他自己的業力來說,決定要墮三惡道的,但阿彌陀佛大悲願力不舍任何一個眾生,阿彌陀佛便在他的夢中示現淨土的依正莊嚴。雜疑的眾生在夢中見到佛的顯現,頓然又歡喜又後悔。歡喜的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真的存在,如果我當時沒有後悔的話,那多好啊!他就帶著這一念後悔的心接續念佛,也能夠蒙阿彌陀佛慈悲願力加持帶業往生。由於他有懷疑,他會往生到西方淨土的界邊,自然看到一座縱廣約兩千里的七寶城,心裏便大歡喜,止其城中,則於七寶水池蓮花中化生。應念而生種種資生用具,快樂如忉利天人。然於城中不能得出,亦不能見佛聞法。
   由不能見三寶,故類似於生到邊地。然邊地疑城乃往生者唯識心變現出來的,亦在西方極樂世界的本土。住在邊地疑城時,阿彌陀佛仍然放光加持疑城的人。邊地往生者透過佛光來反省自己見不到佛、聞不到法、見不到菩薩聲聞僧的原因,乃是自己有懷疑,由此生起慚愧、懺悔心。懺除疑根,便從疑城出來,見阿彌陀佛了。可見,生到邊地疑城乃疑根所致。在疑城最遲五百年便可出來。這是屬於修中輩與下輩之淨業,因為在修行過程中夾雜疑心所致。

http://blog.sina.com.cn/donglindaan

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

東林寺2011年4月晝夜經行念佛法會(附:大安法師開示)


東林寺20114月份一晝夜經行念佛法會報導
時間:2011-04-13   來源:網路部   作者:慧海
201141213日,東林寺每月一次的一晝夜經行念佛法會如期進行,寺內外四眾弟子600余人踴躍參加了這一次念佛共修活動。
本次一晝夜經行念佛法會於12日下午3點在大雄寶殿進行。祖亮師首先為參加法會的大眾講述晝夜經行的規則和注意事項。其後,在莊嚴的“贊佛偈”聲中,晝夜經行念佛正式開始。本寺首座本通法師為這一期共修法會主持儀規並領眾經行。
時節雖然已是暮春四月,然而春寒猶在,12日晚天空又下起雨來,但是大家參加晝夜經行念佛活動的熱情極為高漲,大雄寶殿已立無虛位,許多人已多次參加晝夜經行,此次又歡喜投入經行的行列,此精進之行令人讚歎。
413下午2:30分,晝夜經行念佛法會進行了大回向儀式,至3時整法會圓滿結束。

經行前的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內坐無虛位,大眾恭候經行儀式開始。

     大眾起立排班

                  祖亮師向經行大眾講解晝夜經行必要注意事項

                                                                                                             本通法師主持法儀

 

                                                                                                   經行開始            
                                                                                                                                           

                  夜間經行中的大雄寶殿

                                                      次日下午230,晝夜經行即將結束,本通法師主持大回向儀式。

經行大眾在回向中

                  晝夜經行圓滿結束了,大眾法喜充滿走出大雄寶殿。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附:2011年3月一晝夜經行回向、交流後,大安法師作總結性開示

南無阿彌陀佛 ………
諸位大德比丘和居士同修,今天經行結束後有半個小時的時間給大家互相交流。今天的經行還是比較成功,氣氛上感到大家都比較投入,而且絕大多數人都能堅持下來,應該在我印象當中這次經行效果雖不能說是最好的但也是排在前頭的了,這說明我們來自海內外的同修蓮友還是有一顆比較強烈的向道之心,才能有這樣的效果,據說念佛堂那邊也念的很不錯,中間退場的也很少,我也很讚歎大家。這些年來我也參加過很多晝夜念佛,往往是在午夜12點以後隊伍就縮水了,很多人偷偷溜回去睡覺了,一直到淩晨四五點鐘時隊伍才又膨脹起來,這次經行這種情況比較少一些。無論我們大家是第一次或是參加過幾次經行的人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感觸,就是在這個五濁惡世有一個眾生濁,眾生濁的一個定義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色心都很陋劣,我想通過這次念佛我們對這句話會有深刻的體驗,為什麼我們會腰酸腿痛,這就是我們身體的垢病,然後我們會昏沉掉舉妄想雜念紛飛,往往還是很不好的念頭在腦海中翻滾,這些貪瞋癡的念頭使我們知道我們的心理是多麼的陋劣,色心如此陋劣的眾生要想靠自己的力量來斷除像微塵數一樣多的煩惱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們才深深感恩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所運載所傳達的深刻偉大的慈悲,試問24小時中我們這個陋劣的身心有那一句名號可以使我們能夠有始有終堅持不斷呢?唯有阿彌陀佛的聖號才有如此的攝受力,只要我們有信念就一定會衝破昏沉,要知道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就是來度我們這些陋劣的凡夫眾生的。我們要生慚愧心,同時生感恩心,今生一定要信願持名念佛,要靠阿彌陀佛的名號超出五濁惡世,到了極樂世界就是蓮華化生,具有金剛那羅延之身,就擁有和佛一樣的清淨平等慈悲大覺,希望大家用這次經行的功夫作為下一次經行的起點,用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來洗濯我們內心的垢汙,顯明我們內心的清淨光明和潔白。
  
法師開示全文   





http://www.donglin.org/

阿彌陀佛攝生三愿


居士阿彌陀佛攝生三願是否是針對三種不同根機眾生而發?這三願的異同如何理解?
法師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是針對十方無量根機的眾生而發的,裏面有攝凡夫眾生的願,也有攝他方世界菩薩的願。而攝受眾生往生的願,便集中在十八、十九、二十這三願中。對這三願,自古迄今,有種種不同的界說。盲人摸象,雖不及大象全體,或能觸及某局部,然亦不必以偏概全。總而言之,往生的先決前提是信願,乃《觀經》中所述三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這三心內涵亦是貫攝於此三願,即十八願表述為至心信樂欲生,十九願表述為至心發願欲生,二十願表述為至心回向欲生,此乃三願之共同點。
    然就三願之不同點來看,在信願行的側重面上各有不同。十八願側重於信願感通,單刀直入,從信願核心點建立,一念淨信即得往生,在行持上,只提乃至十念(當然盡形壽念佛,多多益善亦佳)。十九願側重於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含攝宗門教下各大修行人,如生前住持法道,弘揚佛法,歿後徑登安養者。二十願側重於念佛的功夫,矻矻修行,亦不舍通途教門,然亦以此功德回向,期冀增上品位。
    這三個側重點也涵攝十方眾生。三種根機的眾生,阿彌陀佛在因地發願時,悉皆細心地照顧到了,悉皆平等普攝三類眾生安隱生到淨土。可以說,三願乃對機的差異,亦不必強分優劣。作為淨業行人,往生淨土條件上抓住十八願的信願核心,在日常的修為上取法十九、二十願的內蘊,可不眾美畢具了嗎?

2011年4月12日 星期二

念佛也要學習教理


居士請教法師!本來念佛應該是越念越清靜的,為什麼我會越念雜念越紛飛?
法師雜念是病佛號是藥。我們無始劫來,被無數妄念所纏繞,不可能初始念佛便能將雜念剿滅,這得經過一個刻苦精修的過程,方能太平。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能知道自己雜念紛飛,是一個進步。如果不念佛,整日妄念還渾然不覺。就像陽光從窗戶透入到房子裏面,我們才知道房子裏面充滿灰塵一樣。同時,我們要相信,妄念是本空,佛號功德是真實,只要我們在妄念紛飛時咬住一句佛號,如一人與萬人敵,把得住,守得穩,如是堅持下去,自然雲薄霧輕,性天漸朗。要知道,我們心裏存有善的種子,同時也存有惡的種子。有時侯不念佛好像沒事,一念佛時就把惡種子逼出來了。遇到這種情況,不要以為是退轉。要一心依靠在佛號,突破過去就有一個飛躍。曾經有一位同修,念佛很精進,以前每天念34萬聲佛號。後來他也是遇到很多惡念翻騰出來,自己很害怕,就不敢念了。這是很可惜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學習教理的重要性。

2011年4月11日 星期一

學淨土宗須下鈍功夫



                                       學淨土宗須下鈍功夫                                                    ——法師對淨土研習班網路學員的開示
    我們處於一個急劇變革的時代,多元文化並存,多種價值觀念碰撞。身處其中,令人莫衷一是,身心不寧。在紛擾的紅塵和躁動的內心夾攻下,人們急需一個能安心立命的精神家園。淨土念佛法門惠予九法界眾生離生死苦、得涅槃樂之大利,能令一切眾生獲得究竟的身心安頓,乃究竟圓滿的終極關懷。它讓我們走上一條回歸自性、回歸故園的道路。
    淨土法門是圓頓、直捷的大乘佛法,具有諸多超越、深奧的地方,確實令人難以相信。因為我們都處在一個世間常識的思維範疇當中,對這種超然的存在——法界中有阿彌陀佛、娑婆世界之外有極樂淨土,我們常常感覺比較陌生。猛然聽到,通常會起懷疑之心。我們學習的目的就是要把這種疑根拔掉,代之以清淨的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信心如手,入佛法寶山,方能滿載而歸。
    學習的方法主要通過研討聖言量(淨土五經)以及淨土宗祖師的著作,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建立正信、正見的兩個重要的參照系。如何建立這兩個參照系?還是要有一個由生變熟、熟能生巧的過程,由此得下鈍功夫——讀誦、抄寫、禮拜、思惟、聽聞。學淨土宗一開始還是要儘量做到一門深入。況且網路學習的學員,都是利用業餘的時間,就更不要分散注意力,要在一門深入方面多下功夫。現在正在學的《彌陀疏鈔》是一部廣大而精微的注疏,知識面非常廣,義理也很深邃,我們平時比較少接觸。所以,大家要預習、復習,平時多思惟。遇到不懂的名相概念要多查辭典,不大理解的地方反復聽聞,用讀誦、抄寫的方法熟悉疏文。對疏鈔各個段落裏的核心意思,要把握住。比如“彌陀乃萬德名號”、“阿彌陀佛全體是當人自性”、“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等等。這些淨土宗的基本道理,我們要常常去思惟,由此構建自己的知見。同時對其他幾位祖師的著作,比如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幽溪大師的《圓中鈔》,還有《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這些主要的注疏,要反復去閱讀玩味。如果以《彌陀疏鈔》為主,以《彌陀要解》和《圓中鈔》為輔,用兩到三年對《阿彌陀經》會有個完整、精確的把握。而後再看《無量壽經》就勢如破竹了,同時可以旁涉到《觀無量壽佛經》。淨土三經能把握住,基本上淨土宗的核心思想就把握住了。所以,這是一個主線——對淨土根本經典的把握。然後再有一個輔線——那就是對中國淨土宗祖師的瞭解。如果有較充裕的時間,可對善導大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徹悟大師,尤其是印光大師的著作,制定一個讀書計畫,能通讀一到三遍為好。這是淨土宗的一個“面”上的宏觀視野;“點”上的鑽研,就是對某部經典的深入研習。面和點解決了,本宗的全貌就比較能夠把握了。再以淨土宗作為一個點,大小乘各宗作為一個面,就對淨土宗有更宏觀、更全面的瞭解了。進而再把佛教作為一個點,其他的宗教、哲學、科學作為一個面,視野就更擴大了。學習的過程就像一顆石子投到池塘裏面,它的漣漪逐步地擴大。由此對釋尊一代時教的意義價值有透徹的理解,信根即可確然不拔,信力自可斷除疑網、潔淨身心、開發智慧、伏滅煩惱,開啟涅槃無上道了。當然,我們並不是一定要追求成為大通家,但實際上要把這個淨土法門講好,成為優秀的弘法人才,還真要有接近於通家的知識背景。
    講這些,可能大家聽了之後會感覺到:這有相當的難度。也正因為有相當的難度,所以弘法人才難以湧現。因為我們處於一個卡通的時代,眾生很難靜下心來在一個宗派上,下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功夫。但不如此下功夫,是很難對這個法門有個全面和透徹的瞭解。尤其是讀淨土宗的書,一定要靜下心才能讀進去,才能在讀的過程中生起法味。法味上來了,看祖師的書或者淨土宗的注疏,就會看得很喜悅、很歡喜、欲罷不能。不是誰勉強你去看,自己就想看,不看就渾身不舒服。這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果樂之,看幾個小時的書,都是彈指間過去,很舒服。實際上我們看這個經論、研討這個經論也是在修行,也在止觀並運。
    大家能夠參加這個班,說明都是有精神追求的人,有超越意識的人。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確實稀有難得。佛經贊雲,乃人中分陀利華。中國社會目前很需要佛法,社會面臨那麼多的道德問題、心理問題、信仰缺失問題、災難頻發問題,每個人希望尋求到原由,找到對治的方法。這些方法實際上就在佛法裏面,釋迦牟尼佛早已非常清晰地告訴我們了,三藏十二部把宇宙人生的真相都給我們詮釋得非常的清晰了,也指出了解決種種世間苦難、人生困境的方法。現在就是要我們深入經藏、身體力行,成為佛法的載體,續佛慧命。
    希望大家努力學習淨土典籍,在成就自身解脫的同時,廣度眾生,造福人類。
    南無阿彌陀佛!

              

http://blog.sina.com.cn/donglindaan

定課與精進念佛


 問:一萬佛號怎樣念法?對有工作的人及沒有工作人的時間是不同的。要念六字或四字,快快地念,是嗎?請詳說。精進念佛要求不懈,這是不是應該經過鍛煉出來的,起初累了可能需要休息,慢慢地就可以不必休息了,可以堅持念到完,畢竟各人體質不一樣,對嗎?
 答:好,一萬聲佛號是我們要求一個淨業行人的一個底數的、底線的一個要求。你雖然有工作,你總不能一天到晚工作吧?一般是八個小時工作制,你就加點班也是特例。念一萬佛號是只有兩個小時,你很難說“我由於有工作,我兩個小時都抽不出來呀”,一天可有二十四個小時啊。如果你對於修行佛法了生脫死,放在一個生命比較重要的程度上、這個位置上來安排你的時間的話,你怎麼樣也不能說“由於工作忙,我兩個小時都抽不出來”。所以對有工作的是一萬佛號,對沒有工作的是三萬佛號啊,是這麼一個概念。不是說你有工作就可以下降到三千囉。
 那要念六字、四字都可以。但對於初機來說,還是念六字比較親切一點。因為看來你連時間都抽不出來,說明你的“南無”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嘛,“南無”解決了,那你可能會一天抽八個小時來念佛呢,所以這個念六字。也不要快快念,就是你速度快也是要能夠聽得清楚,你聽不清楚不行。不能含糊,念念要從心裏照過,從心裏念出來口裏出聲,耳朵要聽進去,念念踏實,要把心攝得住,這樣效果才會比較好。
    精進念佛是要求大家不懈怠,雖然是需要鍛煉,但是這裏面還是要有自己的發心。就在八號那12小時念佛的時候,我們也注意到:能夠堅持下來的人有,但也有一些就躲在後面屏風上去坐在那裏,我看都坐滿了,都不夠坐了,還有旁邊幾個人靠在牆上——可能覺得腰很酸了。這裏面是一個什麼問題?剛才講意志力的問題、能不能超越身見的問題。人都有懈怠放逸的心,這是與生俱來的,人都想偷懶,人都好逸惡勞,而就是這個把我們害得在這輪轉不休嘛。現在我們已經得到這個至寶的阿彌陀佛名號,只要求我們念12個小時或者24小時,為什麼這個我們還不能超越呢?你想去坐,這說明你當下是一念懈怠心。就在你坐的當下,如果要發地震的時候你還敢去坐嗎?死亡就在面前,你還能夠放逸嗎?還是生死心不切的問題,還是平時對這個身體有過多地照顧的問題。在一個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地方,他可能很注意關照身體,爬個樓梯他也不爬,要坐電梯,一出門就得坐汽車,上個山也得要有滑梯,都不爬山。現在人是越來越注意享受,他享受的是他的身體,實際上是增長他的身見。然而當他的身見越來越高的時候,他的靈性——心靈、心性的力量就越來越脆弱,越來越微小,這是現代人的悲劇,這也是末法眾生的一個特點。身見越來越高,就越來越貪享受,越來越怕苦,越來越自私,越來越要爭取更多的資源等等,就越來越沒有道德感,宗教感就越來越淡薄,就越來越用機心,越用機心上帝也就死了。你說這個情況是一個普遍現象,現在你要在共業當中得到一種別業,你趕緊要超越出來。超越出來怎麼超越?我就是24小時、這12個小時要念佛了,我就把生命做賭注——一定要把生命做賭注。這個身見越來越厲害的時候,你就是在哪里滑倒就在哪里起來,你不是要注意這個身體嗎?我這個身體就讓它粉身碎骨好了!你只有這樣才能衝破堅固的這種身見,所以這不是鍛煉不鍛煉的問題,這完全就是你的知見問題。你的那種意志力、那種生死心、這種大強勇猛的精神沒有起來。我跟你講,我們東林寺有一些80多歲的老居士都能順利地走完24個小時,你年紀總不是太大吧?12個小時就覺得不得了,這都要好好地警覺自己。這個不是說我累了,就要休息一下,慢慢休息過了我再念念,你越這樣越不行,因為你向你的懈怠放逸投降了,一投降這個懈怠放逸就緊緊地把你控制住。你什麼叫累了?你如果這樣呢,你就念一個小時你就覺得自己累了,累了我再休息一個小時,我再念一個小時,再休息兩個小時,你就是給自己開了口子,這個口子就越開越大,最後是:哎呀,太苦太累了,這種方法不行!你還生誹謗心呢!還是自己的這種力量上不來,這就是剛才眾生濁的這種怯弱、這種卑劣都在我們這個身上是這麼明顯地表現出來。那麼這要生慚愧心了,這要生懺悔心了,這要馬上把那種生命當中的佛性的力量給他調動起來呀,他才勇往直前,所向披靡呀,你今生才得救了。如果懈怠、因循、懶惰還是把我們控制——我們多生多劫不是沒有接觸佛法啊,接觸佛法後就是因這些懶惰呀,放逸呀,因循啦,苟且啊,還在這裏輪轉,今生還是這個樣子,你怎麼行?所以一定要警覺自己,不要原諒自己,一定要把“自己”置於死地。

                              -----2008118大安法師講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怎樣找善知識、如何發三心、心的本質內涵


        問: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我們怎麼樣去尋找自己的善知識?
    答:是啊,確實邪師說法如恒河沙。善知識會說這句話,邪知識邪師也會說這句話,所以你也就分辨不出到底誰是邪,誰是正。真假孫悟空在這裏面,你辨別不出來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他太像了,能夠變成假孫悟空的也太有能力了。所以這確實是一個大問題,我們很多初心修道的人,就是第一步沒有踏准,成了魔子魔孫,求升反墮,誠為可憐者囉。這個時代善知識難遇喲,但怎麼辨別善知識?這個善知識首先是知見正確。但知見是否正確,你怎麼辨別呢?依真空妙有。他有這個四念處的智慧,對苦、空、無常他有個基本把握,就是小乘的三法印、大乘的一法印——他能夠跟這個講的比較接近,這是你第一個判別。就是你拿佛經的聖言量跟他印證一下:他說的跟佛的聖言量差不多,他是善的;如果他篡改佛經,離開佛經講自己一套,這就邪啦。再就從行為層面:善知識都是要持戒的,善知識對五欲不會去猛利地追求的,善知識雖然不能真正無我,但是他至少是淡化我執的人,善知識要有一種慈悲心。當然說這些話,仍然是太難辦了,因為有時候邪的東西他裝成這個樣子——裝得比真的還像。就好像現在有很多人搞經懺佛事,說這個燙了戒疤的就是真和尚,沒有燙戒疤的就是假和尚。於是那些搞經懺佛事的假和尚,他也去燙個戒疤,燙得還挺像那麼回事。你怎麼認為?他就裝得很好,所以也很難辦。還有個方法——向古人學習,現代人風險太大,以古為師。所以大家可以向淨宗十三祖,比如說你學慧遠大師的——這沒錯絕對正確——善導大師的、蓮池大師的、蕅益大師的、印光大師的正知正見,按照這些祖師的著作——你就把這個作為善知識。然後念阿彌陀佛,把阿彌陀佛作為自己的大導師,這樣你就走到一個非常穩妥的道路上。要麼你一天到晚像追星族似的,今天這個法師你去追星,明天那個法師你追星,後天有個活佛來了,趕緊讓他摸摸頂,有個上師來了,你那是五體投地。你都沒有辨別能力啊。所以現在確實是一個比較危險的時代,多看《印光法師文鈔》,多念佛號。你如果念佛念念都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智慧光、無量光在加被我們,自然這個彎曲的心進入名號的這個竹筒裏面,我們的心也就正直了。直心是道場了,我們就能夠把阿彌陀佛的正遍知海,來轉化為我們自己的智慧、我們自己的知見。最終還要落實在老實念佛上。

    問:請問如何發三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
    答:這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先決前提,圓發三心即得往生。首先是至誠心,就是真誠的心。我們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要從真誠心裏面發願出來的,不能口裏說願往生,心裏還是擺脫不了世間五欲六塵、恩恩怨怨的牽掛糾纏。至誠心實際上就是佛心的表達。我們中國儒家文化非常強調這個——誠明:誠者明亦,明者誠亦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是天道,人的使命是追求這個。有就有,誠為體,明為用。誠明就是至善。那麼佛教的修行,也要建立在至誠心的基礎之上,不能用虛假的心,不能用機心。但現在對這一點我們末法的眾生都是很難的,我們已經習慣了機心囉: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察顏觀色,揣摩心機。已經是被這個社會熏成了一個種子,這個種子自然地它就會這樣起現行——相互熏。所以我們在什麼環境被什麼所熏,我們就變成什麼樣的人。現在是這樣的一個虛假的時代,所以我們想發出真誠心都很困難。但是你要修行,一定要真誠心。
    第二是深心,深心是深信之心、深切的信心,是從我們的內心深處產生的信心,這個是要有根的。那麼善導大師對這個深信之心詮釋了兩個內涵。第一個,深信什麼?深信自身是罪惡生死凡夫,我當下的業報身、念頭是罪惡的,果報是生死輪回的,是這樣的一個身體。無量劫以來常沒常輪轉,在六道裏面”——沒到三惡道裏面,伸出頭來在人、天道都是很短暫的,更多的是沉沒下去。靠自己力量想解決輪回問題不可得,沒有出離之緣囉。出離三界六道輪回的緣沒有,那這個要等待什麼?這就是第二個深信——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深信大願能救度我這個罪惡生死凡夫。對彌陀大願拯救的這種威力、這種智慧沒有一點懷疑,沒有一點憂慮。不會憂慮他能不能救我呀?他有不有慈悲心救我呀?他有不有力量救我呀?如果我臨終的時候被車撞了,他有不有能力救我呀?你這些不要去憂慮,你只要解決圓發三心問題,阿彌陀佛決定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救你。這樣相信了阿彌陀佛一定能救我,我們一下就得到安心,得到安樂了,這就是深心
    回向發願心,就是把我們持戒念佛、奉行淨業三福,包括種種慈善、好人好事——這些世間的善、出世間的修行,都一股腦地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要去求人天福報。那麼這種回向包括往相回向和還相回向。往相就是我把所有的功德作為前往西方極樂世界的資糧;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還要發願回來,救度有緣的眾生,這叫還相”——還回來。所以這個往相的自利和還相的利他是辯證統一的,自利利他成就大悲心。所以要把這個三心落實在我們的行為當中,用這個三心的心理背景來懇切地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跟彌陀的名號——大願之海,感應道交。

    問:佛法是心法,請法師解釋一下的本質內涵。是否意業、念頭就是
    答:這個在佛典裏面不同的語境當中,有不同的詮釋。那麼一般是理解為三個層面:一個是肉團心,我們的心臟,也像一個倒掛的蓮華,這肉團心;再第二種是攀緣心,就是我們心意識裏面這個見聞覺知落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裏面的影塵;第三就是妙明真心,這種菩提——涅槃——自性。往往我們起作用的都是攀緣心,攀緣心從哪來?也是從我們的妙明真心裏面顯現出來的,這叫從真起妄”——從真心起的妄心;全妄即真,全體的妄心也就是真如之心。那麼這樣講還是覺得很抽象囉,比喻就好像這個冰,冰你不要以為它就是冰,它是水凝成的:有寒氣,這水就凝結成冰。雖然是冰,它跟水準等的濕性沒有丟失——它也是有濕性。所以我們凡夫有如來的妙明真心,但現在變成了一個輪轉的凡夫。有佛性就好像冰有濕性一樣,我們的煩惱心裏面有佛性,也沒有丟失。現在問題就是要照見我們的心意識的空性,這個空的當下,那個自性空——畢竟空、無所有的那個空性,才是我們的妙明真心。
    妙明真心常常被這個客塵煩惱所遮蓋,我們常常意識不到,這就是我們最大的一個認知上的困惑。《楞嚴經》講客塵煩惱,煩惱就像客。比如說,客就是動相,你到一個客棧裏面,那個客棧的老闆是不動的,寄宿的客人他或者住一晚,或者住三晚,或者住十晚,他住的時間有長短,但是住滿了他一定會走。那個主人就是真心,那個會走的就是妄心,這是一個比喻。再用這個塵來比喻——塵和空的關係,我們看到這個空中——忽然猛眼一看——好像看不到什麼,但實際上它有很多灰塵囉。怎麼才能意識到灰塵呢?比如這時候從視窗細縫裏面有一束陽光過來,你透過這束陽光而發現有很多灰塵了。那個灰塵干擾之相,它是動相,在這兒紛紛芸芸,但是灰塵的背景是一個空相:有一個不動的空,才能映托那個擾擾的灰塵。所以灰塵是我們的妄心煩惱,那個不動的空是我們的真心。明白這個道理吧?不明白你慢慢參吧,呵呵。所以我們的念頭都是生滅法,念頭是妄心,你要念空,念空才是真念。妄心的當下是妙明真心。我們為什麼要念佛?就是通過念佛——能念之心和所念之佛在對待的時候,都是我們的妄心在起作用,但是能念之心、所念之佛打成一片的時候、不二的時候,我們的妙明真心全體脫顯——“迥脫根塵,靈光獨耀。那個靈光獨耀,不以萬法為侶的那個心才是真心。
                             ——20098月大安法師講《三報論》于東林淨土文化夏令營

文章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