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分類

2011年2月26日 星期六

現在查不到佛經原文能否就予以否定

       居士淨土宗學人常見這麼一句話,《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曾看到一位居士說:《大集經》沒有此說,這是以訛傳訛。弟子沒有餘力去通看全部《大集經》,所以特此請教如何看待?
       法師這句經文很多祖師大德都引用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有人否認帶業往生一說,組織查經小組,說所有經典都沒有帶業往生四個字。於是就否定淨土法門的帶業往生。雖沒有帶業往生四個字,然帶業往生的義理隨處可見。現在找不到原文,不等於可以否定這句佛語。永明大師《宗鏡錄》中引用的許多經文,現在也有些找不到出處和經典,然不可由此否認所引經文的真實性。由此來看,經典當中處處都說,末法眾生靠自力修行很難解脫。末法人修道,誰能得道呢?得道”就的意思,誰能斷見惑、思惑得小乘四果?又誰能斷塵沙惑、無明惑成就大乘聖賢位呢?可以斷言,在五濁惡世,靠自力斷見思惑、塵沙無明惑確實是稀罕的。淨宗祖師大德常常作如是開示,欲令我等凡夫謙卑地全身心靠倒阿彌陀佛,度脫生死苦海。《無量壽經》裏面就談到,有一億菩薩由於不能聽聞到淨土法門,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連這麼多菩薩不聞淨土法門,尚且退轉,更何況具縛凡夫呢。五濁惡世,非念佛法門無能度脫。熾燃火宅內,無須戲論紛然。信奉佛言祖語教誨,死盡偷心,珍重念佛法門,矢志不移,方能當生成辦了生脫死之大事。
                                                      

五欲六塵的境緣是輪轉不休的根本


心性是無形無相的,是仗境而生、仗緣而生的。提供什麼緣,它就生什麼心。如果你的境緣所系的是十善業,那你顯現的就是天法界;所系五常,就是人法界;所系的是猛厲的五逆十惡,那就是地獄法界。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同時是心作人,是心是人;是心作天,是心是天;是心作畜生,是心是畜生;是心作地獄,是心是地獄。所以“作”什麼是非常重要的。
當我們的心在作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的時候,我們能念的心就具足阿彌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所以持名就是觀像念佛。當我們至心在念彌陀名號的時候,西方極樂世界全體的依正莊嚴就顯現出來了,所以執持名號也是觀想念佛,當我們至誠念佛的時候,這名號是佛心,是實相,是無為法身真實智慧。所以念這句名號也是實相念佛。我們以後的念頭一定要緊緊地系緣在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上,二六時中,如本命元辰。
不系心在這個名號上,一定是系心在我們熟悉的五欲六塵的境緣上。五欲六塵的境緣,就是我們輪轉不休的根本,在我們的內心無量劫以來熏習得非常的熟悉。現在我們要重新熏過一個種子。我們對佛號很生疏,要通過繫念、稱念,把他變成熟。我們對五欲六塵很熟悉,要通過不斷地觀想它的苦空無常,厭離它,慢慢地使它變得生疏。
    所以這一念是非常重要的,修淨土法門就是修念頭。我們一天念幾千聲幾萬聲佛號,從早到晚念,一年到頭念,從生到死念,就是把這一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念熟。這就在我們阿賴耶識裏面熏習一個很堅固的種子,力量很大的種子。那麼臨命終時,這個力量最大的種子先出來,讓我們的神識,如箭出弦,自然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  

                                                                       轉自http://blig.sina.com.cn/donglindaan

如何对治淨業修習進進退退之煩惱


居士淨業修習總是進進退退,這其中有何因緣因果,如何對治這一煩惱?
法師其原因還是生死心不切啊!在六道輪回當中我們的生命是無常的。今生我們如不能成就往生淨土,絕大多數人要到三惡道裏面去報到。人身難得,如果去了三惡道後,再能得到人身就不知要到什麼時候了,萬劫難複啊!這種恐懼心沒有生起來,生死心沒有生起來,學佛就會泛泛悠悠。甚至有些人把學佛看成是生命的一種點綴。看點佛經,搞點機鋒轉語,然後與朋友在一起侃一侃,覺得自己很高妙。如果做這些表面文章,修行就會進進退退。情緒好一點,誦誦經念念佛;情緒低落,身體狀況不佳,或者事務繁忙,正好有個藉口休息兩天。人總是會有很多的藉口的。那怎麼辦呢?要給自己規定早晚功課。先不要定得太高,哪怕每天念一遍《阿彌陀經》,念一千聲佛號也好。把功課定下來,就一定要完成。普賢菩薩修十大願王,就是不疲不厭。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大願無有窮盡。所以我們一定要有恒心,無恒心則不恒其德,是什麼事情都做不成的。當你在退的時候,就要趕緊在佛面前懺悔,深痛懇切。這樣慢慢地,你就能把這種煩惱習氣改變過來。

                                                                     轉自http://blog.sina.com.cn/donglindaan

2011年2月24日 星期四

用平等廣大心拜佛


居士我的佛堂供有西方三聖外,還有藥師佛和地藏菩薩等,早晚簡課,只拜西方三聖和釋迦牟尼佛,還有十方三世常住三寶和清淨大海眾菩薩,不再另拜藥師佛和地藏菩薩可以嗎?

法師你既然佛堂已經供了藥師佛和地藏菩薩,就用那種平等的廣大心去禮拜。你這一禮拜,所供的佛菩薩都拜到了,不一定要分別我這一拜只是拜阿彌陀佛,那一拜只是拜藥師佛。《華嚴》十玄門中有一個主伴圓融具德門,當我們標心拜某一尊佛的時候,這尊佛就為主,其他的佛菩薩就為伴,為主的佛也就具足為伴的佛菩薩的功德,圓融無礙。是故我們拜一尊佛就等於拜所有的佛,這是圓頓的義理,不要以凡夫的知見心生分別。所以你拜西方三聖就等於拜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也包含著藥師佛和地藏菩薩。藥師佛乃東方琉璃光如來。藥師佛針對苦難的眾生,尤其是被身心疾病所困惱的眾生所發的十二大悲願,同時與西方淨土也有極深的因緣。《藥師經》裏面講到:如果有讀誦藥師經典以及稱念藥師如來名號的眾生,他還有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望,那麼藥師佛都會滿足他的願,臨命終時會派遣八位菩薩護送他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所派遣的菩薩裏面有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可見阿彌陀佛的二大脅士同時也是藥師佛的眷屬。諸佛境界不可思議。《無量壽經》雲:西方淨土蓮華放光,光中顯出無量的諸佛,到他方世界安立眾生住於無上正真之道,這光中化佛裏面有釋迦牟尼佛,藥師如來又何嘗不是從西方極樂世界過來的呢!所以我們在這個終極層面去瞭解的話,很放心拜阿彌陀佛,拜西方三聖,就拜到了一切佛菩薩。


                       轉自http://blog.sina.com.cn/donglindaan

2011年2月23日 星期三

如何建立對淨土的信心


 信心怎麼建立?還是要依據聖言量來建立。我們絕對不能自己去思惟,因為我們的知見都是顛倒的。我們即便修點戒定慧,得點智慧,這種智慧裏面都夾雜著染濁,都是不可靠的。我們的正確信心,要建立在對淨土經典的瞭解上。所以我們判斷一位法師、一位善知識講得對不對,不要靠感覺,我們眾生的感覺是不可靠的。要用聖言量來印證,跟聖言量相應的是對的,不相應的就是錯的。這是一個原則問題。
 我們學淨土法門,要想詳細了知信心的道理,就應當熟讀《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這是淨土三經,是淨土宗所依的根本經典。再加上《普賢行願品》以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形成淨土五經的格局。淨土三經專門介紹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緣起,包括阿彌陀佛建立大願的過程,以及大願圓滿之後西方極樂世界在事相上的展開是依據什麼樣的理論,所謂真空妙有、第一義諦妙境界相的理,都作了陳述。這三部經我們一定要熟讀,熟到什麼程度呢?能夠淪肌浹髓,深入到我們的骨髓裏面去。
 還有其他的很多大乘經典也都兼帶宣說淨土法門。《華嚴經》號稱是眾經之王,展示佛陀一代經教無量玄妙之義海,是佛陀初成無上正覺時為界外的法身大士的稱性直談。“界外的法身大士”是三界外的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都是證得了法身的菩薩大士。“稱性”,就是稱合法性、實相之性。“直談”,就是對這種根機的菩薩是可以直接宣說佛所現量親證的境界的,而不是委曲婉轉地談權教。對於那些根機鈍的人,就得由實開權,說聲聞法,說緣覺法,說菩薩法,然後再導歸到一乘的實法,還得有個過程。如果直談,他相信不了。“一乘”就是直指成佛的微妙大法。
華嚴經》在“入法界品”裏面展示了大乘佛法一生成佛的妙法,以善財童子作為當機。善財童子次第地參訪,參了五十三位善知識,最後參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還為善財童子宣說十大願王,要善財童子以及華藏海眾的法身大士,以修習普賢十大願王的功德回嚮往生極樂世界。《普賢行願品》號稱是《華嚴經》的歸宗結頂處,就是歸宿處。善財童子一生成佛,最後是要到極樂世界去成佛。所以華嚴一生成佛的法門最終導歸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這些等覺菩薩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因為到極樂世界能夠快速地圓滿佛果。這說明大乘佛法的頂點、至極的境界是在西方極樂世界。
 這是一個極高水準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還有個極低水準的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觀無量壽佛經》中的下品下生,是指那些造作五逆十惡的人,是惡業最重的人。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他是一定要下阿鼻地獄的。他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由修淨土法門的善知識教他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時,這個即將下地獄的惡人接受了教誨,至心稱念彌陀名號。只念了十聲,命終之時就見到金蓮華,大如日輪,一念頃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觀經》的下輩三品實際上是涵蓋著我們現在的眾生,我們都屬於造惡的眾生。但我們常常是沒有自知之明,總是覺得自己是一個善人,還很不錯。如果仔細觀察每天的念頭,我們就不敢說這句話了。我們每天的念頭都是貪瞋癡慢疑,都是人我是非,很少清淨心、慈悲心。我們完全就是將到三惡道的人。幸好有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所以我們一定要全身心地依靠阿彌陀佛,稱念阿彌陀佛。
末法時期,億億人修行,難得一人得道。得道最低要求也得破見思惑,了脫分段生死。處於末法時期的我們沒有辦法做到。所以這個時代唯有靠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靠念彌陀名號來渡過生死苦海。
通過這兩部經典,我們就知道念佛一法乃是上聖下凡共修之道。上聖,以善財童子、華藏海眾法身大士為代表;下凡,就是造作五逆十惡的眾生。上聖和下凡都能夠平等地修行淨土法門。無論是愚癡的還是有智慧的都可以修行此法。用力少,下手容易,而且了生脫死、離苦得樂的速度快,成就的果位非常高。這些是因為完全仰靠阿彌陀佛的力量,所以得到的利益極為殊勝。這是一切通途教法所不能達到的。
古德曾經比喻,通過余門來修道就好像螞蟻要上高山一樣的艱難。“餘門”這一概念是善導大師提出來的,念佛法門是正門,念佛之外的八萬四千法門叫餘門。還有一個比喻,念佛往生就好像風帆揚于順水。船在順水行駛,又遇到順風,再揚起船帆,就會很快到達彼岸了。這比喻由我們的自性功德力、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力以及十方諸佛的護念加持力,依靠三力形成的合力,就能夠風帆揚于順水。這個比喻把淨土特別法門與通途自力法門的差異性徹底地彰顯出來了。

 
                                                                      轉自http://blog.sina.com.cn/donglindaan

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

勸君更來訪古寺

  勸君更來訪古寺
            來源:東林寺護法團  作者:覺揚    
   東林寺位於廬山西麓,是我國佛教淨土宗發源地。東晉太元十一年(西元386),慧遠大師在此建寺講學,宣導“彌陀淨土法門”,並創立蓮社。東林寺在唐時達到極盛,有殿、廂、塔、室共三百一十餘間。東林寺歷代倍受朝野尊崇,文人哲士紛紛朝拜參訪,留下了許多璀燦典故與文物古跡,是中國文化底蘊深厚的寺院。
  由於開山祖師慧遠大師的德風遠播,吸引了當時社會名流、文人雅士、達官貴人前來朝拜。結社念佛之風也因此傳播開來,形成了集修行、學術、研究、交流、翻譯于一體的中國化佛教的大趨勢。
  相傳東晉慧遠大師在寺院深居簡出,“影不出山,跡不入俗”;送客或散步,從不越過寺門前的虎溪,如過了虎溪,寺後山林中的老虎就會吼叫起來。有一次,詩人陶淵明和道士陸修靜來訪,與慧遠大師談得很是投機,送別時不知不覺三人走過了虎溪橋,直到後山的老虎發出吼叫,三人才恍然大悟,相視大笑而別。因而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虎溪三笑”,也反映了當時儒釋道三家相互交融的一面。
   古樟枝繁葉茂,樹冠如蓋,已有1500餘年樹齡,可以說是滄桑歷盡的“東林寺見證者”。
          蓮池一方,白蓮朵朵,清波淩淩,綠葉田田。此池最初由中國山水詩鼻祖--東晉名士謝靈運所鑿。池中白蓮,古稱“青蓮華”,花色青白,格外清香,每朵有130多枚花瓣,東林白蓮,中外聞名。西元1321年,日本僧人澄圓將蓮種帶到日本,並大力弘揚淨土教義,青蓮花隨之開遍日本國。1992年,在名界人士的努力下,日本佛教界將東林蓮種回贈東林寺,楊成武上將為修復的蓮池題寫了“蓮池”二字。至此,“青蓮華”又重新開在了東林祖庭。
       江西省唯一的寺院內部文物展覽室,是瞭解東林寺歷史文化的一個視窗。
  大雄寶殿是東林寺的主要佛殿,高十九米,進深24米,總建築面積386平方米;是一座宏偉的仿宋建築,殿中供奉“三世佛”聖像莊嚴。東林寺的大雄寶殿亦稱“神運殿”,為何得名神運殿?相傳慧遠大師初到廬山西麓時,選擇結廬之所,認為寺址如選在叢林之中,就無法結廬,打算移到香穀山結廬。然夜夢中有神告知:“此處幽靜,足以棲佛”,是夜雷雨大作,狂風拔樹。翌日該地化為平地,池中多盛良木,作為建寺之材。“神運”之名,由此而來;湧出木材的池塘就稱之為“出木池”。
  大雄寶殿東、西二側為五百羅漢堂,五百羅漢為泥塑,造詣極高,生動古樸,姿態各異,栩栩如生。        
  三笑堂前有古松一棵,虯枝盤結、樹影婆娑。此松為慧遠大師親手所植,本名為“羅漢松”,因植於東晉,已有1600多年歷史,故稱“六朝松”,有人亦將它譽為“廬山第一松”。據說此松頗具靈性,幾度枯榮皆與東林興衰息息相關:寺興樹則榮,寺衰樹則枯。如今又見六朝老松枝繁葉茂,當知中華國運紹隆,東林祖庭道場再興。
  唐經幢,唐代尊勝陀羅尼經幢,主體為八面石柱,高約2米,刻于唐·永淳二年,為東林寺現存最古老的石刻,是罕見的文化瑰寶。
  護法力士,相傳在修建神運殿時,有位力大如牛的僧人,整日汗流浹背地勞動,不肯稍事休息,一個人要幹幾個人的活,慧遠大師對他特別讚賞,稱其“護法力士”。後來寺院僧眾為紀念護法力士,特為他雕鑿了兩座石像,供奉於寺內。1975年,當地農民在建“大寨田”時,無意中掘出,經考證當為唐代遺物,石鑿線條古樸簡潔,是罕見的藝術珍品。
  東林寺在中國佛教史上素以文化見著,從遠公時代開始,就成為文化精英彙集之地,歷代典故、詩詞文章、文物古跡甚多,寺內隨處可見。
  聰明泉,玉佛殿後,有一泓清泉,四季不涸,泉水潔淨,清澈異常,寺僧稱為“東林聖水”。唐太宗親題“聰明泉”三字。晚唐詩人·皮日休亦有詩雲“一勺如瓊液,將愚擬聖賢。欲知心不變,還似飲貪泉。”東晉名將殷仲堪來東林寺拜訪慧遠大師,二人行至山腳,見此處蒼松翠柏,泉水潺潺,就於此聽泉談《易》,殷將軍博學多才,能言善辯,慧遠大師指泉贊道:“將軍之辯,如此泉湧,君侯聰明,若斯泉矣!”因此得名“聰明泉”。遊客每到此,總要飲上一勺“聰明泉”的水,以寄託追求智慧的美好願望!
  卓錫泉,周景式《廬山記》雲:“諸道人行十地,息此而渴,慧遠遂以杖卓地,泉出。”
       靈竹山上翠竹青青,石階山道上多少信眾或一步一拜、或三步一叩,向山頂的文佛塔頂禮跪拜。
 古韻悠悠的竹亭,依白蓮亭古址而建。
  世界禪茶文化交流大會石碑
  智慧泉
 智慧泉旁的茅草棚
  文佛塔,六面七級,雄偉高聳。塔身嵌有眾多佛像,每層亦供奉有佛像。文佛塔又名上方塔、舍利塔,為天竺高僧--佛馱跋陀羅禪師所立;從西域帶來的數顆“釋迦牟尼佛舍利”即葬於此。古塔幾經興廢,今塔為1998年重修。
  古譯經台,是佛馱跋陀羅尊者在東林寺翻譯經典的地方。 
  觀音樓
       千手觀音聖像
  慧遠大師修行研佛,譯經著述,弘法講道;其學問人品為人稱讚,是佛教界公認的領袖。由慧遠大師宣導的東林蓮社的淨土征信,對華夏民族來說,乃是驚天動地的大事,華夏文明中超越性意向就受惠于淨宗文化,並直接影響到中國的哲學、藝術建築與生活方式。
  遠公堂   亦稱“十八高賢影堂”  慧遠大師不但精通釋、儒、道三家奧旨,而且高談博辨,廣交天下高僧、賢士。東晉元興元年(西元402年),慧遠大師與高僧慧永、佛陀跋陀羅,名士彭城劉遺民、南陽宗炳等123人,于東林寺般若雲台精舍阿彌陀佛像前立下誓言,共同結為“白蓮社”(簡稱“蓮社”),虔心念佛以期同登西方淨土。123人中,有18人修持精進,德高望重,世稱“十八高賢”。後人為紀念他們,遂以石鐫刻18高賢影像並建堂供奉,是為“十八高賢影堂”。
  遠公塔院,慧遠大師圓寂于東晉義熙十二年(416年),後人建塔供奉,又因其墓塔疊石如荔枝,故又稱“荔枝塔”。
   臺灣生命電視臺台長海濤法師前來禮祖。
   蓊鬱蒼翠的千年“佛手樟”
  果公堂,為紀念當代高僧,東林寺中興大德·果一法師而建立的。果一上人為中國淨土宗的復興起了重要作用,在中國近現代佛教發展中貢獻很大,其高風碩德,為世人楷模。
   果公上人舍利塔
  一百二十三位大德高賢締結白蓮社,專修念佛三昧,尅期取證,悉有往生瑞相。
  藏經樓,東林寺曾藏經書10000餘卷,為唐代藏經最多的寺院。
  現對四眾弟子開放的圖書館
 “東林九頭樟”,因在樹幹高2.5米處分出九個枝叉而得名。
 為方便海內外信眾參訪,東林寺特成立了“義務講解團”,導遊義工們會為您做嚮導。
  東林寺裏的素齋超凡脫俗,遊覽觀光之餘,如能品嘗古刹裏的素餐,將是一道錦上添花的功課。
  護法團辦公室內流通策勵實修的法寶資料,以契理契機的淨土書籍、光碟為重點。
  經像救護小組,有佛像與大眾結緣。
  寺院內處處體現人文關懷,有醫務室、中藥房。
  寺內設有“火車票代售點”,使您歸程無憂。
  如今的東林寺梵宇巍峨,僧眾雲集,祖庭重光,人天共歎。如此深厚的文化遺產,形成了獨特的東林淨土文化。今天淨土宗風已遍及世界,東林寺與日本、新加坡、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等國和港、澳、台等地區佛教界來往頻繁,借淨宗文化搭建起一座對外交流的金橋,溝通著不同民族、國家和地區,澤被四方。東林祖庭作彌陀使,勸進行者,説明十方信眾成辦往生極樂之淨業;令遠公大師的持戒念佛,矢志安養之家風,重光於當代。東林大佛工程正在施工,阿彌陀佛接引聖像降誕于廬山之南,將慈悲護佑末法眾生苦難的心靈!


文章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