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分類

2012年12月31日 星期一

【视频】净土之光(2012版)


                                                           來源:東林寺網站    作者:視聽中心    分類:蓮友分享

2012107日晚640分,東林祖庭大雄寶殿前的平臺上,一座集音響、燈光佈景道具於一體的舞臺臨空矗立,在這裏將舉行一場隆重的中國廬山“淨土之光”詩歌朗誦音樂法會。秋色晚風中,浩宇天穹仿佛瞬間拉開了遼闊深沉的夜幕。燈光璀璨,色彩繽紛,舒緩的“淨土之光”主旋律悠然響起……
“淨土之光”是江西籍當代詩人謝輪根據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創作的四十八首讚美詩。經由“序曲”之後的五個樂章直至“終曲”,廣征博引,引經據典,通過回憶中外古今的人類歷史:刀光劍影,爭名奪利;情仇怨海,生死別離;夢魘輪回,終無窮盡。“淚深江海猶嫌淺,恨遠乾坤未是長”, 用鮮活生動的詞句形象的詮釋了娑婆眾生在六道輪回中的悲慘和苦痛,以此喚醒眾生莫再沉迷六道,苦海無邊,應當及早回頭。同時,以佛經祖語聖言量為依據,以大量活生生的古今往生為事實,證明清淨永恆的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實存在。

線上觀看:視聽館  優酷網
          視頻下載           


2012年12月30日 星期日

淨宗乃圓頓之教

                                                                               來源:大安法師博客  分類:法師開示

淨土宗在佛的一代時教中,佔據何等地位呢?眾所周知,《華嚴經》與《法華經》乃一乘圓教。《華嚴經》公認為眾經之王,然其歸根結穴在於《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的歸根結穴又在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西方極樂世界。可見《華嚴》與淨土淵源甚深。《法華經》有偈云:“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淨宗專示持名念佛,往生彼土必得成佛。有鑒於此,蕅益大師贊云:“《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彌陀要解》)意謂《華嚴經》的全圓,《法華經》的純圓,這二部大乘圓頓經典的奧藏與秘髓,皆不出此淨宗念佛法門之外,證知淨宗乃圓頓之教。
《華嚴》與《法華》圓頓而不方便,鈍根眾生難以下手進修;而淨土法門既圓頓又方便,只要持名念佛,即可成辦道業。“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蓮池大師語),意為:吾人能持名的一念,契入彌陀願海,便可頓然超越因地菩薩三大阿僧祇劫的功行;所執持的南無阿彌陀佛片言,便可與觀音勢至、普賢文殊等諸大菩薩的德慧齊等,把手同行。可見淨土法門方便而究竟,簡單而圓頓,誠為稀有難得。
一句阿彌陀佛,圓收圓超一切法門,乃三藏十二部之大總持法門,甚深難信,不可思議。 

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

蕅益大師的故事


                                                                                 來源:大安法師博客  分類:法師開示

蕅益大師是淨土宗的第九代祖師,生在明末清初,這是一位很有智慧很有學問的一位祖師早年他有點自負清高,對儒學說好樂繼承家聖學為己任,甚至還貶斥佛教,寫辟佛論,他有這樣一個走邪路的時候以後他看到了蓮池大師的著作,他才頓然覺得自己知見邪辟,就開始來學佛,叫“優婆塞”。他一學佛,發心就非常猛烈出家之前就是個大孝子,但是在修行的時候感覺到很昏沉,他就毅然決然地出家了出家後,經過多年坐禪,最後桶底脫落,大大悟
蕅益大師在宗門、教下都是大通家,因為對當時佛教界的現狀非常不滿意自號道人”,非宗非教非律......不跟他們為伍早年,大師在戒律方面用了很大的功夫,發誓要成就五比丘如法住,令正法久住結果發現五比丘如法共住也不可得,是很難的一樁事情他用二十多年的時間,著述了一部《重治毗尼事義集要》,並且五次閱律藏。他帶了一批學戒律的學生,最多的時候也就十幾個人,少的時候就三五個人,有一兩個得意的學生早年夭折,所以想找五比丘如法住不可得最後他覺得自己發心固然廣大,但在那個時代已經不允許了所以就放下在這個世間要大轉法輪,要如何如何的雄心,就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談玄,不說妙,一句名號真風調”。
蕅益大給我們留下了二十二卷的《蕅益大師全集》,尤其是《阿彌陀經要解》,佛本懷,得非常非常精妙。臨命終示位,示名字即佛。他往生,面目栩栩如生,而且頭髮鬍子都長起來了,就是他往生以後都出現這種情況。 

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阿鞞跋致”為什麼非常重要

                                                                               來源:大安法師博客  分類: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之所以異於通途法門而被稱為“特別法門”或“易行道”者,蓋在於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慈悲大願接引眾生,而眾生則以至誠懇切求生淨土的願望,與阿彌陀佛互為感召,乃得成就見思惑業猶未斷除的凡夫眾生,亦得往生淨土的不可思議的奇特之事。這一不可思議奇特之事,主要在於如《彌陀經》言:“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梵語“阿鞞跋致”,此譯“不退轉”。是即一得往生西方淨土,便能證得“不退轉”。不退轉有三義:一、位不退轉(入聖位);二、行不退轉(大乘行);三、念不退轉(證法身)。對於我等凡夫來說,首先是“位不退轉”,最最至關切要!
  “位不退轉”,“位”即超脫凡位而入於聖位(此聖位是就三界內藏通二教說),便是了脫了三界內六道輪回的“分段生死”(對界外的“行不退、念不退”過程中的“變易生死”,故說界內為“分段生死”),長揖三界,永別六道,而更不退轉。要知道,超脫三界生死,對於發心學佛修行的人來說,這是最為重要的一關,是最不容易解決的一關,當然這是必須突破的一關!
了生脫死是最重要的一關,其意在於:吾人學佛修行,如果今生不能了脫生死,則必定隨業受報,即使轉生人天,癡福享盡,依舊墮落,苦海茫茫,莫測邊涯。說生死問題是最不容易解決的,其意為:即使修行到了發明心地、大徹大悟的地步,倘若見思惑沒有斷除,便仍然不能超脫生死。斷了見惑,方證初果(須陀洹),尚有欲界九品思惑;為斷欲界前六品思惑,須經六番生死,方證二果(斯陀含);為斷欲界後三品思惑,須經一番生死,方證三果(阿那含),猶有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須於色界上五淨居天(五不還天)經歷長時方得斷盡,乃證四果(阿羅漢)。至此,方得徹底了脫三界六道的分段生死。所以,這對我們來說,是最不容易,簡直是不可望亦不可及的。
    明白了以上兩重意思,分段生死這一關,今生必須突破的意義,則不言自明。佛度眾生,最為切要處,便是首先救拔眾生,脫離生死苦海。世間一切眾苦,無過於生死。“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的通途”,古德早垂明訓。而欲求得現生了脫生死,對於我們這樣的凡夫來說,若捨棄淨土一法,吾人不知其更有如何良策矣! 

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蓮池大師的故事

                                                                                         來源:大安法師博客  分類: 法師開示
蓮池大師,淨土宗的第八代祖師他早年是讀書人,有深厚的善根,十幾歲在讀家典籍時,桌案上常常寫著生死事大四個字。十八歲時,就知道有一大事,就是要了知本具的佛性。他三十一歲出家出家之後到處參學當時在北京有兩位大善知識,一位叫笑岩,一個叫遍融,兩位大禪師,門庭興旺,道德很高,所以他就從杭州去參拜這兩位大德。與同伴行腳數千里,到那兒去參學,非常恭敬地請法遍融笑岩這個大善知識也沒有跟他談什麼玄妙,只是要他們要守本份,不要逐名逐利,要深信因果,要老實念佛。”而他同行的這些人說:“我們走了幾千里,還以為能參什麼很好的道理,這幾句話很平常啊,誰都能說得出來啊。”然而蓮池大師不這樣認為,他覺得這樣正是說明這二老的可貴之處。認為如果他要說些玄妙的話,一輩子修行,能說不出來但是他們不說那些,是把得真實受用的幾句話傳授給我們,所以要感恩戴德,頂戴受持。作為一個出家人,果真能夠深信因果,不逐名逐利,能老實念佛,他就會得到法上很大的利益所以蓮池大師當時內心非常感動,覺得這一趟沒有白來
由於他有這種至誠恭敬心,又對那一大事,茲在茲,就這樣參笑岩回來的路上,聽到鼓聲。聽到這一鼓聲一下子,他的桶底脫落當時他就作了個偈子:“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如夢,魔佛空爭是與非。”意思是二十年前,他就對這個生死一大事就有疑情產生,但這個疑情在他從南方到北京這樣參學的三千裏外才由這一聲鼓聲把這個疑團解開了這就父子相遇是何等的奇特!這種奇特的一樁事情是什麼呢?“焚香”就是表明恭敬的對三寶的一種焚香;“擲戟,表明在戰場上打仗這兩樁事情,實際上都是夢中之事在夢裏,有魔和佛的對待,實際上魔和佛都是空的,這些是非都沒有的他一下子把本地風光,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這種不二的心性給悟到了憨山大師認為這是蓮池大師的開悟偈
蓮池大師回來之後,就在雲棲山搭茅棚苦修當地正好大旱,老百姓就他祈雨。他說,“我沒有祈雨的法術,我只會念佛。”老百姓堅持請求,蓮池大師就敲著木魚,著田去念佛,他所念佛的地方很快就下雨當地老百姓因此就對他很崇敬,幫助他建一個寺院,雲棲寺,四方學子也依他來修行,很快就成叢林 蓮池大師一生是通宗通教,在宗門當中,得到消息,在華嚴宗很有造詣,然而他卻一心導歸淨土在戒律方面也非常具有戒德
宋代以來,戒律鬆弛,比丘戒的戒塵封甚久,在當時很多比丘是在蓮池大師的像前,自誓受戒,受菩薩戒,受比丘戒,蕅益大師就是這樣。大師一生的德非常興盛,注重菩薩戒比丘戒,注重專修有人問:“大師你修行的方法是什麼方法?”他說,“我平生所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乃至他知時至往生的時候,大家圍繞他他最後開示的時候,他還就是說,“死心念佛,莫換題目。”

文章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