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分類

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臨終昏沉能往生嗎?一個心?分證位

                                                                                來源:大安法師博客          分類: 法師答疑


        問:總想去東林寺閉關,一直也沒有去成。幾年來經常看您講的VCD,今天能在大佛寺看見您來講經真是特別高興。學生有幾個問題,請開示,人在臨命終時,昏沉,提不起佛號,有人助念能否往生?
    答:阿彌陀佛慈悲至極,知道我們大部分人臨命終時都有種種的障礙,包括昏沉。昏沉是我們的第六意識昏沉啊,我們深層的意識——第七識、第八識,有著阿彌陀佛光明的注照啊,神識第八識往生跟第六識昏沉沒有關係的。我們平時具足信、願、行,臨終的時候也有往生的願望,沒有後悔,沒有退轉,阿彌陀佛一定能夠幫助我們安穩地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一點不要擔心。如睡夢去也是往生。可能大家還是覺得有疑惑,因為聽慣了很多:臨終這一聲一定要在阿彌陀佛上才能往生,最後沒有在阿彌陀佛上,就不能往生。這個話,你猛的一聽好像也有道理,如果從激勵大家用功念佛來說,也有它正面的道理,也有它一點作用。但是你把這個作為往生的唯一的一個狀態,可能就讓很多人內心不安了:我能不能做到臨終這一念就在阿彌陀佛上啊?忽然有一個橫死,有個水災,有個地震,我這一念沒有在阿彌陀佛上,是不是就不能往生了?他有很多的恐懼不安。那麼這種恐懼不安,難道是念佛行人的正常狀態嗎?《無量壽經》不斷地說,你具足一念清淨的信心,至心回向,即得往生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個十念是通平時的,也通臨終的。你平時具有十念,阿彌陀佛的願力都緊緊地攝受啊,都會臨終來接引哪。所以佛在經典當中講,就好像一棵樹,它已經向西方傾倒了,最後鋸下來——無論從哪個方向鋸,它都是向西邊倒的,它這種慣勢已經出來了。阿彌陀佛二六時中都在關心我們,知道我們什麼時候是臨命終時。我們臨命終時包括橫死、水災、火災、地震,這些我們認為是突發事件,但是這個在阿彌陀佛眼裏都是正常的,因為我造作了種種的惡業,會有種種的死亡的狀態,這都是正常的。但是無論是什麼情況,阿彌陀佛臨終接引願一定要兌現的。兌現不了,他還被世間的這些昏沉、這些自然災害所障礙,那說明阿彌陀佛的光明願力是有缺陷的、是不完滿的,難道有這個事情嗎?要相信阿彌陀佛對我們臨終這種接引的方案,早已經給我們設計好了,預備好了。你放心好了,把握當下,信願持名,安心、放心地等待臨命終的一刻。無論是你睡夢狀態,還是昏沉狀態,還是清醒狀態,阿彌陀佛都能保證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一定要放心。

    問:能提起念佛和憶佛的心,和打妄想的心是不是一個心?
    答:你說有心嗎?心在哪里啊?所以我們這個佛教講,心在不同的語境當中,內涵是不一樣的。有的是指我們的肉團的心,有的是指攀緣的心,有的是指我們的妙明覺心。那麼這個心只是一個方便的說法,一切緣生法,自性本空。《楞嚴經》首先是七處征心,阿難尊者也認為有個心,結果心在哪里呀?心在外面呢?還是在裏面呢?還是在中間呢?還是在根內呢?真的,都沒有,這就害怕了——眾生說沒有心。你能夠覓心了不可得,我們的真心就現前了,這就是我們的性體呀。那麼我們打妄想的心是心意識,但是這個妄想的攀緣心,也是從我們真如——真性裏面顯現出來的。所以常常比喻為水和波的關係:這個波浪、水泡在那裏,但是它全體都是水,都有它的濕性——性是同樣的。你這個水在那裏是有濕性,你是波濤也有濕性,你變成冰塊也是有濕性。所以這就是從好比濕性的佛性來看,真如自性來看,它都是平等的,都是不二的,但是它的表現形態隨著它的緣起的狀態,是不同的。所以我們開始無論是憶佛、念佛,只要有能有所——有主客體的東西,都是妄心,都是生滅的心。但是我們的妄心原來是牽扯在五欲六塵那種不好的境界上,現在我們是把這個念頭,系緣在那種清淨的、讓我們覺悟的這種境界上,是換了一個境界,但是都是生滅心。換一個對境,它的方便就在這裏。如果一下子叫我們無念,無相,無住,我們做不到,還是有念,還有有相,還是有住。但是換一個住的物件,那麼這個佛號是無生的、清淨的實相,所以住在這個佛號上就能夠契入到無生、無念、無相的理體上去。這就是指方立向,住相證果:住在名號之相,能夠證到實相——不生滅的佛果。這就是從有念契入到無念,從往生契入到無生的一個方便、一個轉化。所以我們只要有這個心,有這個念,都是妄念。真心是什麼?真念是什麼?就是無念。離念才是靈知,才是佛的境界,才是無量光、壽。所以我們常常講真、妄土——真心、妄心所變。如果把這個真心表達成一個圓的話,那麼裏面會有微塵數的刹土,我們的這個《阿彌陀經》表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刹,有世界名曰極樂。彼土有佛,號阿彌陀,這個十萬億佛刹的空間的概念、距離的概念,就是建立在我們妄心的基礎上。妄心裏面有十萬億的距離;如果是真心現前的話,這個過十萬億佛刹的極樂世界也在我們的真心之內。我們一念真心是含裹虛空法界,含裹極樂世界的。這是廣大無虛空的、遍周法界沒有邊際的一個真如自性的心,這就叫真心。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契證到這個妙真如性,就是常寂光——涅槃的常、樂、我、淨。所以他就是要經過從妄心——生滅心,到西方極樂世界徹證無念的心體,這就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這個理和事、真妄之間要把它辨別清楚。所以最終念佛三昧就沒有心了——無心。佛是無心的,無心才能夠恒順一切眾生的心——佛是以眾生心為心。佛沒有心,要瞭解這個道理。

    問:我有一位同修,看了一張碟片,叫《五年後作真菩薩》八小時聽經,八小時念,說五年後最高可以得到分證位。請法師慈悲開示,這種修行方法可行嗎?
    答:哦,原來是這樣。這裏就得要辨識一下了。天臺六即佛”——智者大師非常慈悲——“六即佛它的理論架構,對治兩種偏執。一種是自卑,覺得是凡夫:我哪可能修行,我哪可能成佛呀!針對這種自卑,就是,你就是!你有這種資質,你絕對可以!從這個字,提升我們對內在的佛性的明識,產生自信、自肯、自尊、自重,叫做內重己靈囉。但是又怕一切眾生未證謂證——沒有證到說自己證到了;未得謂得,還說佛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然後他就沒有領會真實的意思,他就說:哎!我現在就是佛了。你搞錯了,你說你是佛,就是打大妄語了。所以他就用來講一個凡夫到成佛的六個階段。是有階梯的,不能隨便說的。
    好,那麼六即佛怎麼去理解?第一,理即佛,理即佛就是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含識蜎飛的生命體都有佛性,這是理具的。名字即佛,就是透過佛經的講解,或者善知識講解,從名相概念上、文句上知道這樁事情,開始修行,這就是名字即佛。在名字即佛當中可以開悟,這是第二位。第三位,就是觀行即佛,就是止觀啦,菩薩行啦,這叫圓教五品弟子位,觀行即佛在名字即佛之上,能夠伏住煩惱——見、思惑可以伏住,但是見、思惑沒有斷。再第四位就是相似即佛,相似即佛不僅伏住了見、思惑,而且他斷了見思惑。分證即佛是第五位,分證即佛是什麼位子?不僅斷見、思惑,而且侵斷塵沙,破一品無明,成為跟佛一樣的同生性——所證到的那個性跟佛是同體的。這個分證即佛之下屬於異生性,他沒有破塵沙,所以他的性跟佛所證到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分證即佛就是代表圓教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等覺的這個四十一個階梯,分證即佛都叫法身大士。再第六位就是究竟即佛,究竟即佛就是把所有的四十一個無明以及最後一品生相無明全都斷盡,朗然大覺,這就是成佛了——妙覺位。是這六個階梯。好,這些天臺的六即佛的一般的理論構架,大家應該懂得——它有必要性。
    知道這個以後我們來看,分證位是什麼?第五位的分證位,法身大士呀。法身大士,一般人能夠說的嗎?有這個本事嗎?好,我們來看,南嶽思大禪師是天臺的祖師,一生有大智慧、大神通、大辯才,是智者大師的老師,他所示現的就是相似即佛。連南嶽思大禪師都沒有得到分證位。好,智者大師,天臺宗的實際的創導者,稱為小釋迦,也是一生教宗天臺,行歸淨土,臨終念佛往生的。智者大師所示現的是圓教五品位,就是觀行即佛。觀行即佛是什麼水準呢?就是見、思惑沒有斷,只是伏住了煩惱——伏住了見、思惑,這是智者大師的示位。好,那麼藕益大師是什麼水準呢?臨終弟子問:你證到什麼水準。藕益大師說: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藕益大師是名字即佛。名字即佛就是不僅見、思惑沒有斷,連伏都沒有伏住。見、思惑雖然沒有伏住,但是在這個名字即佛的位子上,他開悟了,見解與佛同齊,是這個位次。
    所以要破無明談何容易?要斷見、思惑談何容易?我們這個時代眾生誰能超過藕益大師、智者大師?連藕益大師、智者大師都是這種名字即佛觀行即佛位,現在誰還可以說自己得到分證位呀?你說分證位真像一個山溝裏面的窮民,說自己能成為皇帝一樣的狂妄啊。所以大家可千萬不要去聽這些話,這個時代沒有一個眾生能夠得到分證位——可以非常保險地這樣說。大家好好看看印光大師給永嘉某居士的第五封信,就專門談這個問題。印祖說,這三位祖師臨終示位,就是為了怕後面的眾生以凡濫聖——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所慈悲地示現,他們對我們的恩德真的就是粉身碎骨都難以報答,就是為了預防後人這樣的一個狂妄。只要讀《印祖文鈔》的人,一看這個所謂的五年以後你得分證位,就知道這個完全是站不住腳的,大家千萬不要去信這個觀點。大家都很嚴肅,呵呵,輕鬆一下。分證位也是可以得到的,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是阿鞞跋致囉,你就是菩薩囉。要做真菩薩,趕緊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做。

    問:念佛時、誦經時總是掉眼淚,需不需要控制?
    答:你控制它幹什麼?當一個小孩見到久別的母親——非常突然,在擁抱、在掉眼淚的時候還要控制嗎?盡情地流,流完了就好了。

    問:打坐念佛時是佛號念得愈慢愈好,經常用心默念會不會傷到心臟?
    答:念佛能夠治心臟病,怎麼會傷到心臟呢?阿伽陀藥萬病總治,有病治病,無病健身。

    問:怎樣解釋心念心聽心念心憶念佛
    答:有時候是聲音出來你就聽,有時候心裏默念。心裏默念所系緣的對境還是彌陀的名號,但你默念當中也有音聲之相,用你的細微的聞性聽到這個音聲之相,它也能夠攝住這個心不至於散亂。念佛無論用什麼方法,以攝心作為一個標準。能夠攝心,對你來說就是最好的方法。
                        ——摘錄自 20093月大安法師講《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于廣州大佛寺


文章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