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分類

2011年10月2日 星期日

關於《 無量壽經 》會集本


         古今有些淨宗大德,有見於五種漢譯本文義的差異,欲冀一盡善又盡美的《 無量壽經 》文本,故殫思竭慮予以會校,自宋迄今,《 無量壽經 》會校本凡有四種:
  《 佛說大阿彌陀經 》,宋王日休校輯;
  《 佛說無量壽經 》,清彭際清節略;
  《 無量壽經 》,清魏承貫會集;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民國夏蓮居會集。
  上面四種會校本均為在家淨宗大德所集,弘護淨宗,用心良苦。然會校《 無量壽經 》,乃淨宗之大事,吾人不得不予以慎思明辨。
  考諸淨宗祖師對待會集本悉持謹慎客觀的態度。蓮池大師對王日休的會集本,一則讚譽“流通今世,利益甚大”,同時又嚴正地指出王日休自撰文句的輕率。雲:會校之本,唯斟酌中文章句,宜應忠實原譯文句,若據梵本重譯,始可用自撰的文句以表經義。而作為校輯,只應擇取原譯之文,否則,有違校輯原則,並啟後人率意刪改經文之弊端,並指出其會本取捨失當,高下失次。加之缺漏唐譯本,致使會集本的義理不夠完整。蕅益大師推重唐譯本《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並擬對此經作疏,惜未及成書。印祖亦認可唐譯本,文理俱好,而末後勸世之文(五惡五痛五燒)未錄,是故皆以康僧鎧之《 無量壽經 》為准。在夏會本會集流通時,印祖尚住世,雖未直接評點夏會本(祖師厚道故),然由對王、彭、魏三種會本的評價中,亦可推知印祖對會集本的基本態度。
  印祖對王日休、魏承貫的會校本有過多次批評。有一書信在指出王氏會本幾點缺失後,寫道:“違經失理,竟成任意改經,其過大矣……王氏尚有此失,後人可妄充通家乎?既有《 無量壽經 》,何無事生事……書此一以見會集之難,一以杜後人之妄。魏默深,更不必言矣。膽大心粗,不足為訓。”印祖從弘護佛法純正性著眼,對《 無量壽經 》的會校,基本上持不贊成的態度,深恐後人開啟擅改經文之弊而斷絕佛法慧命。由此,印祖楷定的淨土五經,以康僧鎧的《 無量壽經 》譯本列入,印行流通,亦具護法之深意。印祖敏銳地指出:“翻譯經論,皆非聊爾從事,故譯場之中,有主譯者、譯語者、證義者、潤文者,豈敢隨自心裁,傳佈佛經?王龍舒《 大彌陀經 》,自宋至明末,人多受持,由雲棲(蓮池大師)以猶有不恰當處,故此後漸就湮沒。魏承貫之學識不及龍舒,其自任過於龍舒。因人之跡以施功,故易為力,豈承貫超越龍舒之上耶?蓮池尚不流通王本,吾儕何敢流通魏本,以啟人妄改佛經之端,及辟佛之流,謂佛經皆後人編造,初非真實從佛國譯來者?”由上可知,蓮池、蕅益、印光三位祖師對會集本基本上持不贊成的態度,而傾向于流通原譯本。對此,吾輩淨業行人應有清醒的認識。
  《 無量壽經 》會集本之所以難以盡善盡美,或是根源於一種內在的難以逾越的困境,即結構與功能的對應。每部經文都有一種特定的文句篇章結構(文境),其中蘊含著相應的功能(義理)。如果將原來經文結構打散,將幾種不同經典文句作新的排列組合,那麼,結構改變,功能隨之改變。原有文字在特定語境中的意思,置放在新的語境中,便出現新的詮釋。由此,會集《 無量壽經 》者,雖然智慧道德俱優,然終因克服不了這種結構性的障難,而難以圓成善本。加上《 無量壽經 》全體是佛的境界,縱然會集者悟證高遠,亦有諸多不及之處。有鑒於此,淨宗諸祖師宣導流通原譯本,用意深遠。吾輩淨業行人,當仰遵祖師教敕,以讀誦原譯本為主,四種會集本可作研討之輔助。
        ——摘錄自《淨土宗教程》(釋大安 集述)


 
【注】若需要請東林寺的法寶(書籍或光碟),請上
东林祖庭网www.donglin.org “法宝结缘”栏目查詢。

文章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