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分類

2011年5月24日 星期二

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2)

                                                                                                                                   分類: 弘法摘錄
          我們古人的典籍不斷講這個心性的專一問題。儒家的這個十六字口訣,號稱儒家的道統,是虞舜把天子位禪讓給大禹——這是《尚書·大禹謨》裏面的——講一些治理天下的管理方法,最後所傳授的就是這十六個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我們看到這個十六個字,發現虞舜是了不起的人哪,他在心性的造詣方面不可等閒視之。虞舜體會到人心惟危,我們人的心很危險哪,充滿著貪欲呀,嫉妒哇,鬥爭啦,吝嗇呀,我們人有很多劣根性了。道心惟微,我們也有道心哪,但它非常的微弱,非常的微細呀。一個君子、賢人、聖人,就要把這個很微弱的道心發揚光大,把危險的人心把它降伏住啊。要做到這一點怎麼去做?就是惟精惟一。這個心的念頭要精一,就是制心一處,要在一點上,要精一。那麼做到精一,我們內心健康的力量、聖明的力量——所謂明德,就會現前,就會得到那個中庸之道。你有中庸之道,通過惟精惟一的方法能夠允執厥中,你就能得到無為的這種智慧、這種德能。於是就可以垂衣裳而天下治”——無為而治,因為你作為天子,整個的版圖就是你心性的表達,你的心能夠做到惟精惟一了,天下就太平了;如果一個天子,心不能做到惟精惟一,天下就會波動。所以作皇帝的、作天子的,首先要修心養性,其他管理性的事情都可以讓官員去做,但是心性這個東西,你一定要到達一種允執厥中的高度。最後虞舜是傳達這麼一個心法,實際上這是領導哲學的最高境界。那麼這個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在我們的淨土法門當中,就體現在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做惟精惟一的功夫。你看這個儒家的道統心法,跟我們佛家竟然有這麼驚人的一致啊。
       《尚書》還有一句話: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這兩句話也是印祖常常引用的,但我們不去咀嚼,有時還是看不懂它表達什麼意思。這裏也就講到這個念頭如何把控,是決定我們是聖人還是狂人的一個關健。惟聖就是我們具有聖賢之性——性德,罔念,但你的念頭不是在這上面,迷失了,你的念頭到外面去了,不是專注在這個明德上面、這種聖明之性上,這樣罔念你就會作狂”——就會成為狂迷之人。那麼惟狂克念作聖,我們與生俱來也有狂愚之性,所謂危險的人性的劣根性,但你能夠把它對治住,能夠念我們自性的明德聖賢之性,那麼你就會成為聖人,對一切事情通達。這個在佛門裏面我們講一念具足十法界,看我們的念頭放在什麼地方,就是什麼樣的人格出來。你當下這一念放在五戒、五常上,你就是人的法界現前;你放在貪、瞋、癡上,就是三惡道的法界現前;你放在這個四聖諦的法上,你就是聲聞法界現前;你心放在阿彌陀佛名號上,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佛法界現前。這可不也是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嗎?它也是這個意思啊。
        所以我們的念頭放在哪個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我們發願要念佛。念佛能夠把六根的這種見分的一精明,全都跟這個佛號融在一起,全心即佛,全佛即心,念念都是名號,在作我們念頭當中的主宰。這句清靜的阿彌陀佛”——無生清淨似摩尼寶珠的念頭,在我們的念頭當中就像:念頭像線,佛號像珠子,能夠串得起來的。這就是在做功夫了,這個功夫是放在這裏來做。他的宗教情懷是在前面:瞭解我們凡夫眾生跟佛之間的內在關係——這種親友的關係、這種母子的關係、這種只要念就能感應道交的親緣的天性相關。然後下手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所以念佛你要都攝。其實這裏至誠恭敬是重要的,要用至誠心去念。《觀經》講圓發三心,第一就是至誠心,再是深心、回向發願心,這就是建立我們自心一個健康的心理背景。所以這句名號是要用信、願來莊嚴的這句名號是貫注著我們全部生命的力量的,叫作重心。
        用殷切的心來念這句名號,它就會相應——不能輕浮地去念。這樣呢,就能夠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是梵文的音譯,就是等至,就是齊等。齊等是什麼?就是離開了昏沉、掉舉。我們常常講修止觀:止的功夫用多了就容易昏沉;觀的功夫過分了就容易掉舉,妄想雜念很多。所以止觀一定要雙運:由於有觀的力量就不至於昏沉;由於有止的功夫就不會掉舉。那麼從止觀開始,就會得到定慧:止為定因,觀為慧因,有止就有禪定,有觀就有智慧。定慧要等持,是要相互滲透哪,才比較如法。我們這個定慧常常不能相容:坐在那裏的時候——打坐修行,容易沒有觀照的力量,容易進入一種枯燥、枯定的狀態;然而我們出去做事,心就容易散亂,又沒有禪定的功夫。一定是:你在那裏打坐,在那種寂定狀態,又有觀照的功夫,就是定中有觀——有慧;你再出外做事,也能夠如如不動——動中又有靜,照有寂,慧有定。這就比較好。
        但我們常常都會打成兩截。比如我們念佛念佛,念得差不多心比較靜的時候,哎,它就容易什麼?容易昏沉,容易睡覺。如果做很多事情,這個佛號又忘到九宵雲外去了——想不起念佛。定慧等持:有定就會有寂,,寂照的寂,有觀就會有慧——智慧,就會有照,這個寂、照又是一對,那麼寂中有照,照中有寂。寂的最高頂點就是無量壽,照的最高頂點就是無量光,無量光、壽就是阿彌陀佛。所以這個阿彌陀佛的果位還要從止觀、定慧、寂照一層一層上去。這個三摩地作為三昧的另外一個表稱,就是這種止觀、定慧、寂照要等持,要如車子兩輪不能缺少一個——平等,使我們這顆心趨向無量光、壽的寶所這個境界,這就叫得三摩地。這個就是在功夫上到家了,得到了這個境界啦。這個三摩地也就是我們講的一心不亂、念佛三昧。那麼這樣的一個方法得三摩地契入到三昧——這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念佛法門是第一的:斯為第一
        好,那前面從二十五圓通我們知道,最後文殊菩薩選根偈選擇的是耳根圓通: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哎,這分明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入選了。那講大勢至菩薩這個念性:念的性是有生滅的,你生滅的心想得不生滅的果,這個因果是相殊的。好像大勢至菩薩根大圓通是落第了,是落選的,那怎麼去理解斯為第一?好,這裏我們就要把這個根大圓通和耳根圓通做一個比量了。在二十五圓通當中,實際上根大圓通和耳根圓通同時被特別地放在後面,也就是說,這兩個圓通都是選中了的。
      
 耳根圓通是能夠對我們娑婆世界的根機:此方真教體此方就是指娑婆世界嘛,清淨在音聞。那麼大勢至菩薩根大圓通,是被十方無量無邊的眾生的根機。所被的是不一樣的,根大圓通被得更廣。而且念佛這個根大的圓通能夠攝耳根圓通,但耳根圓通不能攝念佛。為什麼呢?這個念佛有事念,有理念,念佛的理性上的念,可以攝耳根圓通;耳根圓通它能夠通念佛念自性佛的這個反念念自性,但是它通不了念他佛的事相上的念。那這兩者可以融匯,我們常常會說,以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的方法,來修觀世音菩薩的反聞聞自性的功夫。
        實際上我們念佛還是在作用於耳根,我們自念自聽嘛。這個耳根確實是我們這個世間最敏銳的——在六根當中,耳根最利,這是事實。只要我們坐在這裏,很多四面八方的聲音都能聽得到。如果是眼睛,牆壁之外的就看不到,但耳根能聽到外面的——它才通達。耳根的聞性,而且它一天到晚都有,你就睡覺的時候,你的聞性還沒有睡覺呢。所以小偷要偷東西,還得小心翼翼啊,怕驚動你——因為它聞性還在那裏。做夢的時候,這個聞性還能編織到夢境裏面——當然比較顛倒,這個顛倒也是說明這種聞性在那裏。我們的念佛法門,也充分地在調動這個耳根聞性的修行力量——反念念自性,這個念佛便被十方世界眾生的根機,它就在這裏可以用斯為第一來說;而且得圓通常,直接在名號的功德、加持力上能夠快速證入,這又是靠自力修耳根圓通所不可比擬的。
      
 好,這樣我們就對《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有一個經文上的串講。總的來看這個《圓通章》每個句子,都非常非常簡潔。翻譯的文句——《首楞嚴經》翻譯的最簡潔而最優美,也是我們中國的一位宰相房融參與了潤筆的。首先從大勢至菩薩向佛頂禮追溯無央數劫之前的一樁事情——得念佛法門這個方法開始。這個《圓通章》有一個特點,就是把佛的果地上跟我們的互動關係,闡釋得非常精確。這兩個比喻——親友喻和母子喻,我們要常常思惟,建立我們跟佛之間的這種親密的關聯,從中來體會佛對我們同體的大悲、無緣的大慈。建立這個背景之後,我們憶佛念佛,一定要一門深入,獲得這種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的香光莊嚴的利益。我們在這裏一定要效仿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給我們的一種示現,就是以他的智慧選擇念佛法門,以他的智慧專修一行三昧、一相三昧,不假方便契入到自性圓通常,證得無生法忍。我們一定要學習這個——專修念佛,就像印光大師說:這個念佛一法,成佛都有餘裕,何況其他。你一切的功德利益,世間出世間的一切需求、一切願望,都是在六字洪名當中得到全體的滿足:一法具足一切法。然後我們要效仿大勢至菩薩,他在果地上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也不能永遠在西方極樂世界享樂啊,由於他的慈悲心,還要不斷地回到娑婆世界。
        這個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跟我們娑婆世界最有緣份。他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在我們娑婆世界發願的;然後他跟我們娑婆世界因緣很深,所以常常會不斷地示現到娑婆世界,以種種身份攝念佛人回歸極樂淨土。剛才我們對念佛人的本質內涵有個介紹,我們是不是夠得上念佛人?如果你不具足信、願、持名這種三資糧的條件,跟這個大勢至菩薩的這種悲願也是白雲萬里的,是很難感應道交的。淨土法門一切要談感應,佛菩薩的感應力量就在當下,現在就看我們這種能感之機是不是具備,只要具備,馬上就能夠顯現功能作用。那麼最後這個契證自性圓通常,以一精明這個見分——這個根大,來攝受我們的六根不向外逃逸,使這個佛號全體跟我們的一精明的能、所,能夠相融。彌陀的名號相繼,就能契入到三昧——正受,這是契入自性圓通常,證無生法忍第一的、無與倫比的方法。
        這裏面的意思是包含著法界的理體,也包含著我們學佛念佛得殊勝利益的方法在裏面。學習這二百四十四個字,是要把大勢至菩薩的這種理論和方法,落實在我們的行持當中。唯有念佛一法打開如來藏心,就能得到大的利益、大的勢力。大勢啊,就是內心的巨大的勢能開顯出來了,這個勢能它就——“就是到達——就能令我們到達極樂世界,到達如來地。這樣巨大的勢能就會令我們離開三惡道的苦難,令我們橫超三界,它這個勢能就直接指向大乘涅槃常、樂、我、淨的境界。所以我們能夠專修念佛三昧,能夠不假方便,能夠以佛的香光來莊嚴我們的本覺理性,我們每一個人也都能成為大勢至菩薩。我們以這個方法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也就能夠跟大勢至菩薩把手同行。等到我們成了淨土的菩薩之一,我們就會到西方淨土頂禮大勢至菩薩,感恩他:由於您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您修因證果的方法,啟發我們的信心,我也往生到極樂世界。要向大勢至菩薩去感恩。那麼我們能這樣做,大勢至菩薩也會在西方淨土的常寂光土含笑加持,以他無邊熾盛光來護念,來加持我們。大家一定要在這裏如實的理解,如實的落實。

                                            ——摘自  20093月大安法師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于廣州大佛寺

注:相關博文阿彌陀佛又名十二光如來”、“知道自己的念頭——念佛”、 親友喻——念佛”、母子喻——念佛”、 “億佛念佛” 、“不假方便、香光莊嚴、“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念佛心、念佛人

文章存檔